首页
知识
专题
竞答
直播
健康自测
健康基地
首页 知识 正文

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是引起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AIDS)的病原体,1983年由Montagnier等人首次分离。HIV通过破坏免疫系统,导致机会性感染,严重威胁个体生命健康和社会公共卫生。

1. 病毒结构

HIV是一种球形逆转录病毒,直径约100-120纳米,属于逆转录病毒科慢病毒属。其结构包括:

包膜 由宿主细胞膜衍生的脂质双层,嵌有病毒糖蛋白gp120(表面蛋白)和gp41(跨膜蛋白),负责与宿主细胞受体结合;

基质 p17蛋白位于包膜与核心之间,维持病毒结构;

结构蛋白 gag(p24、p17等)、pol(逆转录酶、整合酶、蛋白酶)、env(gp120、gp41);

调节蛋白 tat(转录激活)、rev(RNA运输);

辅助蛋白 nef(免疫逃避)、vpr(核输入)、vif(抗病毒因子抑制)、vpu(病毒释放)。

2. 感染与致病机制

HIV通过性接触、血液或母婴传播,主要感染CD4+ T细胞、巨噬细胞和树突细胞。感染过程包括:

病毒进入 gp120与CD4受体及CCR5/CXCR4辅助受体结合,gp41介导膜融合,病毒RNA进入细胞;

逆转录与整合 逆转录酶将RNA转为双链DNA,整合酶将其插入宿主基因组,形成前病毒;

病毒复制 宿主细胞转录和翻译产生新病毒颗粒,蛋白酶切割多聚蛋白,组装成熟病毒;

出芽释放 新病毒从宿主细胞膜出芽,继续感染其他细胞。 HIV通过高变异性、潜伏感染和免疫细胞破坏逃避免疫,导致CD4+ T细胞逐渐减少,最终引发免疫缺陷。病毒潜伏于记忆T细胞中,难以根除。

3. 免疫反应

HIV感染后,机体产生体液和细胞免疫反应:

体液免疫 抗体针对gp120、gp41等,但病毒高变异性降低中和效果;

细胞免疫 CD8+ T细胞杀伤感染细胞,但病毒潜伏和变异削弱其作用; HIV通过下调MHC-I分子、破坏CD4+ T细胞和诱导免疫耗竭逃避免疫,导致免疫协调功能丧失,增加机会性感染和肿瘤风险。

4. 流行病学

2020年,全球约3900万人感染HIV,新增150万病例,死亡68万人。HIV分为HIV-1和HIV-2,HIV-1为主,分为M、N、O、P组,M组最常见,占全球病例的95%。高危人群包括男男性行为者、注射毒品者、性工作者及HIV感染者的伴侣。非洲撒哈拉以南地区疫情最严重,占全球病例的67%。

5. 临床症状

HIV感染分三阶段:

1. 急性感染 持续2-4周,流感样症状,如发热、皮疹、淋巴结肿大、咽痛;

2. 慢性感染 可持续数年,无症状或轻症,CD4+ T细胞逐渐减少;

3. 艾滋病(AIDS) CD4计数<200/μL,出现机会性感染(如肺孢子菌肺炎、结核)和肿瘤(如卡波氏肉瘤、淋巴瘤)等。

6. 检测

HIV检测方法包括:

抗体检测 酶联免疫吸附测定(ELISA)、Western blot,用于筛查和确认,窗口期约3-12周;

抗原检测 p24抗原测试,检测急性感染,窗口期约2-4周;

核酸检测 实时PCR(RT-PCR),检测病毒RNA,灵敏度高,窗口期约10-14天,适合早期诊断和病毒载量监测;

快速检测 胶体金免疫层析技术,可检测全血、血清或血浆标本中的HIV-1/2抗体,检测时间为六周 (42天)后,操作时间短,一般15-20分钟内观察结果。

7. 治疗

抗逆转录病毒治疗(ART)是标准疗法,联合多种药物抑制病毒复制:

核苷类逆转录酶抑制剂(NRTIs) 如齐多夫定、拉米夫定;

整合酶抑制剂 如拉替格韦;

蛋白酶抑制剂 如洛匹那韦;

ART需终生服药,早期治疗可控制病毒载量,防止疾病进展。治疗方案根据病毒耐药性和患者状况调整。

8. 预后

ART显著改善预后,HIV感染者在早期治疗下可接近正常寿命,CD4计数恢复,病毒载量检测不出。未经治疗的感染者容易进展为AIDS,伴高死亡率。定期监测CD4计数和病毒载量、坚持治疗至关重要。

参考文献:

[1]艾滋病和艾滋病病毒感染诊断标准(WS 293—2019)

[2]中华医学会感染病学分会艾滋病学组,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中国艾滋病诊疗指南(2024版)[J/OL].中国预防医学杂志,1-30[2025-01-08].

温馨提示:以上内容仅供参考,具体诊疗请遵循医生指导。

关注“健康青岛科普资源库”微信公众号

关于我们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诊断及医疗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