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脸上白斑是“虫斑”?需要打虫子吗?
袁珍珍|北京大学人民医院青岛医院
《2022中国青少年防溺水大数据报告》指出,因溺水造成的伤亡位居我国0-17岁年龄段首位,占比高达33%;1-14岁溺水事故的比例超过40%。对于婴幼儿而言,最常见的溺水地点是家里和游泳馆里,而不是水库、河流或海里。如何降低儿童溺水风险?溺水后如何急救?身为父母的朋友们请看过来。
一、技能1:加强儿童监护
1.家长有责任对儿童进行监护,为宝宝提供安全的活动场所,教宝宝学习游泳,并学习心肺复苏等技能;
2.看护人要做到有效看护即“专心、不间断和近距离”,尤其给小宝宝洗澡、游泳时,要全程监管,看护距离做到伸手可及;
3.决不能将宝宝单独留在卫生间、浴室或开放的水源边,家中储水设备应加盖,浴缸、脸盆等使用完毕后应将水倒干净;
4.不要在水中喂宝宝吃东西,教育宝宝不要在水中互相嬉闹,防止宝宝呛水;
5.不要让宝宝私自下水游泳,避免宝宝在危险水体附近玩耍;
6.坚持让初学游泳的宝宝,穿高质量的浮身物,提醒宝宝下水前活动身体,避免出现抽筋等现象;
二、技能2:准确判断溺水表现
注意:儿童溺水时不一定都有拼命拍水挣扎表现,有时是无声且短暂的,根本来不及呼救。
可能的表现有:
1.头离水面很近,嘴巴位于水面或头向后倾斜,嘴巴张开;
2.四肢不动,身体垂直于水面;
3.双眼无神或紧闭双眼;
4.试图翻转身体或做出攀爬梯子动作;
5.宝宝戏水会发出很多声音,如果是在发呆对询问没有反应,就需要施出援手。
三、技能3:谨记“叫、叫、伸、抛、划”救援原则
在家中或游泳馆发生宝宝溺水,家长要保持冷静,尽可能让宝宝迅速脱离水源,现场急救并拨打120报警。
在开放水域发生儿童溺水,应遵循“叫、叫、伸、抛、划”原则实施救援,不推荐多人手拉手救援。
1.“叫”:大声呼救。
2.“叫”:拨打110/120报警。
3.“伸”:保证自己的安全前提下,将竹竿或绳索伸过去,避免溺水儿童沉入水底。
4.“抛”:将泡沫块、木块、密封的塑料空桶等漂浮物,抛给溺水儿童,使其可漂浮于水面。
5.“划”:利用大型浮具(船、救生圈)划过去或救援人员游过去救援。
四、技能4:初级生命支持—心肺复苏
将溺水儿童转移到平坦处并把口、鼻中的脏东西清理出来。重点是千万不要控水!溺水儿童如无意识、无呼吸时,需对其实施徒手心肺复苏。
1.开放气道
清理口鼻内的液体,压下额头,抬起下巴,头仰起使气道开放。
2.人工呼吸
用5-10秒观察胸腹部有无呼吸起伏,如没有应尽快给予5次人工呼吸。即捏住儿童鼻子,用嘴全包住儿童的嘴,然后吹气,每次吹气1秒,保证能看到胸廓起伏运动。
3.胸外按压
如儿童对人工呼吸无反应,须立即进行胸外按压。将儿童置于硬平面上,胸部按压速度是100-120次/分,深度约5厘米,位置是胸骨正中,一只手的掌根置于胸骨中央,覆盖胸骨下半部,身体垂直按压,允许胸部完全回弹,向下按压时手不离开胸部,避免肋骨骨折。若为婴儿,则用双手托住背部,使用二个拇指进行按压,使胸廓下陷2-3厘米。胸外按压30次,人工呼吸2次,即30:2的比例循环。
谨记有效看护与“叫、叫、伸、抛、划”急救原则,让宝宝远离溺水危险。宝宝成长路上,你我精心守护!
关注“健康青岛科普资源库”微信公众号
关于我们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诊断及医疗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