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知识
专题
竞答
直播
健康自测
健康基地
首页 知识 正文

毒蕈中毒及其防治

毒蕈中毒及其防治

一、毒蕈中毒简介:

毒蕈又称毒蘑菇,是指食后可引起中毒的蕈类。在我国目前已鉴 定的蕈类中,可食用蕈近 300 种,有毒蕈约有 100 种,可致人死亡 的至少有 10 种,它们是褐鳞小伞、肉褐鳞小伞、白毒伞、褐柄白毒 伞、毒伞、残托斑毒伞、毒粉褶蕈、秋生盔孢伞、包脚黑褶伞、鹿花蕈。

毒蕈的有毒成分十分复杂,一种毒蕈可以含有几种毒素,而一种 毒素又可存在于数种毒蕈之中。毒蕈中毒全国各地均有发生,且多发生在高温多雨的夏秋季节。

二、中毒表现

毒蕈中毒的临床表现复杂多样,目前,按临床表现分为 5 种类型。

1、胃肠炎型

引起此型中毒的毒嫩多见于红菇属、乳菇属、粉褶鞭属、黑伞草 属、白菇属和牛肝草属中的一些毒蕈,国内以红菇属为多。有毒物质可能为类树脂、甲醛类的化合物,对胃肠道有刺激作用。潜伏期一般为 0.5 一 6h,多在食后 2h 左右发病。

主要症状为剧烈恶心、呕吐,阵发性腹痛或绞痛,以上腹部和脐 部为主,剧烈腹泻,水样便,不发热。病程较短,愈后良好,死亡率低。

2、神经精神型

引起该型中毒的毒蕈种约有 30 种,所含毒性成分多种多样,多为混合并存,尚在研究之中,临床表现最为复杂多变。潜伏期一般为 0.5~4h,最短仅 10min。

可有副交感神经兴奋症状,如流诞、流泪、大量出汗、瞳孔缩小、脉缓、血压下降等。病程 1~2 天,病死率低。

3、溶血型

引起该型中毒的多为鹿花蕈(又为马鞍蕈)、褐鹿花蕈、赭鹿花蕈等。潜伏期 6~ 12h,最长可达 2 天。

初始表现为恶心、呕吐、腹泻等胃肠道症状,发病 3~4 天后出 现溶血性黄疸、肝脾肿大、肝区疼痛,少数病人出现血红蛋白尿。病程 2~6 天,一般死亡率不高。

4、脏器损害型

此型中毒最为严重,病情凶险,如不及时抢救,死亡率极高。毒 素为剧毒,主要有毒成分为毒肽类和毒伞肽类,存在于毒伞属(如毒伞、白毒伞、鳞柄白毒伞)、褐鳞小伞蕈及秋生盔孢伞蕈。

病情发展可分为 5 期:潜伏期、胃肠炎期、假愈期、脏器损害期、 恢复期。经积极治疗,一般在 2 一 3 周后进入恢复期,中毒症状消失、肝功好转。

5、 日光性皮炎型

引起该型中毒的毒蘑菇是胶陀螺(猪嘴蘑)。

潜伏期一般为 24h 左右,开始多为颜面肌肉震颤,继而手指和脚趾疼痛,上肢和面部可出现皮疹。暴露于日光部位的皮肤可出现肿胀,指甲部剧痛、指甲根部出血,病人的嘴唇肿胀外翻。

三、预防措施

毒蘑菇中毒的原因主要是误采、误食。由于毒蘑菇难以鉴别,预防毒蕈中毒最根本的方法是不要采摘自己不认识的蘑菇食用。 应适时通过新闻媒体进行广泛宣传教育,提高对毒蕈的识别力,防止误食。如果发生中毒事件,应停止食用并销毁毒蘑菇和用毒蘑菇制作的食品加工盛放毒蘑菇食品的容器炊具也应洗刷干净。

关于毒蕈与食用蕈的鉴别,目前尚缺乏简单可靠的方法,一般认 为如下一些特征(仅作参考):颜色奇异鲜艳,形态特殊,草盖有斑 点、疣点,损伤后流浆、发黏,蕈柄上有蕈环、蕈托,气味恶劣,不长蛆,不生虫,破碎后易变包者时能使银器变色、大蒜变黑等。

四、急救与治疗

1、及时催吐、洗胃、导泻、迅速排除毒物。

2、10h 内均应洗胃,给予活性炭吸附毒素;无腹泻者,洗胃后用硫酸镁 20-30g 或蓖麻油 30-60m1 导泻。

3、根据毒蕈中毒不同症状和毒素应用相应解毒剂。

(1)胃肠炎型:可按一般食物中毒处理

(2)神经精神型:可采用阿托品治疗

(3)溶血型:可用肾上腺皮质激素治疗,一般状况或出现黄疸者,应尽早应用较大量的氢化可的松同时给与保肝治疗

(4)脏器损害型:可用二疏基丙磺酸钠治疗,可保护体内疏基酶的活性

4、结合患者自身状况采取对症治疗和支持治疗。包括纠酸、防脱水、电解质平衡等。


温馨提示:以上内容仅供参考,具体诊疗请遵循医生指导。

关注“健康青岛科普资源库”微信公众号

关于我们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诊断及医疗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