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捉“谣”记 | 手机和电脑壁纸换成绿色,能预防视疲劳?
|山东第一医科大学附属青岛眼科医院
中风,或者称之为脑卒中是中老年人最为常见,并且致残率和致死率最高的疾病之一。最新研究统计表明中风是我国死亡率排名第一的疾病,是对我国人民健康的最大威胁。
中风的最为常见的原因是脑内的较大动脉的突然由于血栓或者动脉硬化,炎症,动脉瘤破裂等因素出现的血流阻断,或者血管破裂所导致的突发性一侧身体的麻木,瘫痪,语言不清,剧烈头痛,恶心呕吐,昏迷,甚至呼吸停止以至于猝死。病情发展疾速而凶险,在临床上非常容易诊断与识别。
小中风在临床上表现的症状与体征并不明显。诊断往往是在进行颅脑影像学检查,如CT,MRI时,通过阅片发现的。在影像学检查报告中的描述多为“腔隙性脑梗死,多发性脑白质缺血变性灶,多发性脑白质脱髓鞘改变等等”。
小中风在大脑中是如何发生的?那一些人群容易发生小中风?为什么没有感觉到一些身体的不适,脑影像学检查就已经有脑梗塞病灶了呢?发生了小中风是否需要治疗?如何预防小中风?针对这些问题我们来一一进行解答。
小中风在脑内基本上有三种表现形式:小梗塞病灶;微出血病灶;以及小梗塞与微出血并存的混合病灶。
脑内出现小中风病灶的原因有许多,有小血管的因素,血液成分改变的因素,炎症的因素,遗传代谢的原因,生活方式的因素,以及生活环境因素等。这些因素相互作用,相互影响致使脑内病灶越来越多,最终影响大脑功能,产生临床症状。
01 小血管因素
这是小中风发生最为常见的因素之一。如长期的糖尿病患者,会出现全身的小血管病变,不仅仅表现在四肢远端的小血管产生硬化和管腔的狭窄与闭塞,同样在脑内也会出现相同的病理改变,由于这种血管病变的因素存在,当大脑供血动力不足,或者压力过大的情况下,即可出现病变血管供血区域的微小梗塞病灶,或者血管出现渗血,形成微出血病灶。
另外,有一些遗传病影响血管壁,是血管壁不断变厚,导致管径狭窄,甚至闭塞也会发生小中风。
02 血压因素
血压是中老年人最为关注的问题之一。维持血压在一定的水平对于保障大脑供血是至关重要的。正常人的每日血压波动曲线为勺子形状,即在白天血压水平较高,夜间睡眠时血压水平较低。
除此之外,血压水平也随着精神紧张等因素会出现一过性的波动。 在许多情况下,老年人的血压由于各种原因会出现在某一时间血压过低,或者过高。如便秘时由于用力会使血压急剧升高;而小便后由于尿液排空后致使腹腔压力下降,从而导致血压水平下降引发体位性低血压的发生。这些血压水平也波动均会对大脑供血产生明显的影响,从而导致脑内组织出现微小梗塞病灶或微小出血灶,形成小中风。
03 血液成分改变
长期营养不良,伴有贫血的老年人在我国的数量相当可观。有统计资料显示我国70岁以上的人群中,不同程度的营养不良约占50%。长期营养不良并伴有轻度贫血也会影响脑白质,产生脑白质脱髓鞘即小中风的表现。
04 血氧含量降低的因素
血液的最基本功能之一就是氧气携带的多少。临床上常用检测血氧饱和度来衡量血液中氧气的水平。中老年人在一般清醒状态下,不会产生血氧饱和度下降。
但是,在夜间睡眠的状态下,由于睡眠中出现的咽喉部肌肉张力降低而阻塞气道,或者出现中枢性呼吸停止就会出现一过性的血氧饱和度下降。这种血氧饱和度的下降,一夜之间可以出现数十次,甚至数千次。这种反复出现的低氧血症就会对大脑的深层神经细胞产生破坏作用,从而导致小中风病灶的出现。
另外,当心脏结构存在发育性缺陷时,在一些特定的时间也会产生血液右向左的分流,导致动脉血氧饱和度下降,在大脑也会产生小中风病灶。慢性肺部疾病(CIDP)由于肺部功能减低,血氧在肺部血气交换能力不足,也会导致血氧饱和度的降低。其结果必然影响大脑神经细胞,产生小中风病灶。
关注“健康青岛科普资源库”微信公众号
关于我们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诊断及医疗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