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知识
专题
竞答
直播
健康自测
健康基地
首页 知识 正文

腊八蒜的由来和功效

腊八蒜的由来

俗话说,“小孩小孩你别馋,过了腊八就是年”。千百年来,腊八节喝腊八粥,吃腊八蒜成为中国人民最喜欢的过节方式。那么亲爱的朋友,你知道腊八蒜的传说吗?

在我国古代,腊八蒜与传统商业活动相关,腊八蒜的蒜字,与“算”字同音,每年到农历腊月初八,各家商号都在这天进行全年账目统计,计算收支,得出盈亏,其中包括外欠和外债,都会在这天算清楚,“腊八算”就是这么回事。腊八这天要债的人,要到欠钱人家送信儿,提醒欠钱人还钱。

北京城有句民谚:“腊八粥、腊八蒜,放账的送信儿,欠债的还钱。”后来有欠人家钱的,用蒜代替“算”字,以示忌讳,回避这个算账的“算”字,免得双方尴尬。

腊八蒜的制作和储存方法

腌制腊八蒜的过程较为简单。按传统习俗,一般选择腊月初八开始腌制。想要腌出翠绿如玉的腊八蒜,要在食材和容器上下足功夫,包括大蒜和食醋两种主材,以及腌制容器。

1.材料和容器

1)蒜

优质紫皮大蒜为首选。选购大蒜原料时,应选择非休眠期(新鲜大蒜在低温下贮藏7天以上即可打破生理休眠期)的紫皮蒜。蒜瓣须完整无外伤、颗粒饱满、大小均匀、色泽乳白、无冻伤、无霉变、紧实且未发芽。

2)食醋

腌制腊八蒜的醋以米醋为佳。用米醋腌制的腊八蒜,通常来讲,更易于形成颜色翠绿、口感酸辣适度、带有适宜的香气和甜味等感官品质。可根据个人口味加入适量白糖和白酒。添加白糖少许,可改善口感;添加少许白酒,可适当延长保藏时间。

3)容器

盛装腊八蒜的容器须保证其洁净,无油、水,最好为玻璃或陶瓷材质,不宜选用塑料瓶。

2.腊八蒜绿变的条件

1)低温可打破大蒜的休眠期、使蒜酶活化,是大蒜绿变的必要条件;2)醋增加细胞膜通透性的作用,使大蒜在不破坏细胞壁的前提下变绿;3)蒜酶可催化大蒜绿变作用。大蒜中无色的含硫化合物等物质,在低温和酸性条件下,这些物质在蒜酶作用下,可以生成硫代亚磺酸脂等大蒜色素的物质前身,再经过一系列反应,就会生成大蒜色素。最初形成的是蓝色素(又叫蒜兰素)。腌制前期的时候,蓝色素更多,但因为蓝色素本身并不稳定,所以会逐渐转化为黄色素(又叫蒜黄素),当两者共存时,就会使蒜呈现出漂亮的绿色。

3.制备和储存关键点

1)保证蒜瓣表面完整,若清洗应充分晾干。

2)食醋的液面要漫过蒜瓣,但需要与瓶口有一定距离,以防止溢出。

3)0~8℃条件下腌制腊八蒜,20天左右为最佳食用期。若在高于20℃的条件下腌制,一周左右即可食用,时间不宜过长,以防止部分营养成分流失。

4)0~4℃低温条件下贮藏。温度过高会使蒜的绿色素降解速度加快,从而质地变软,失去爽脆的口感;温度低于0℃同样会影响腊八蒜的品质。

5)捞取腊八蒜时,要注意使用洁净的餐具,防止带入油腥等,以避免造成剩余的蒜瓣腐烂变质。

腊八蒜的功效

大蒜是一种百合科植物,性温味辛,中医认为具有温中健胃、消食理气的功效。据《本草纲目》记载:“能通五脏,达诸窍,去寒湿,辟邪恶,消痈肿,化症积肉食”。现代医学也证明,大蒜含有多种人体必需的营养成分,包括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维生素C、硫胺素、核黄素、尼克酸、蒜素、柠檬醛等,以及钙、磷、铁、镁、硒、锗等微量元素,具有杀菌消炎、预防癌症和心脑血管疾病、抗衰老、抗疲劳、健脑益智等多种功效。腊八蒜虽然在味道和颜色上有了改变,但并没有改变大蒜的成分和功效。腊八蒜比普通大蒜的抗氧化活性更高,防衰老作用更大。大蒜经过如此加工,不仅优化了风味,而且功能、活性也得到了优化和提升。

概括起来说,腊八蒜主要有六大营养功效:

1.味道酸甜可口,有蒜香又不辣,有解腻祛腥、助消化的作用。

2.能诱导肝细胞脱毒酶的活性,可以阻断亚硝胺致癌物质的合成,从而预防癌症的发生。

3.抗氧化活性优于人参,常食能延缓衰老。

4.对于接触铅或有铅中毒倾向的人,常食能有效防治铅中毒。

5.含有一种叫硫化丙烯的辣素,其杀菌能力可以达到青霉素的1/10,对病原菌和寄生虫都有良好的杀灭作用。

6.可以起到预防流感、防止伤口感染、治疗感染性疾病和驱虫的功效。

哪些人适合吃腊八蒜

由于普通大蒜性温,多食生热,且对局部有刺激,因此阴虚火旺、目口舌有疾者忌食。但是腊八蒜没有这些禁忌,它适宜大部分人食用。当然,任何事物都是一分为二的,有利就有弊,腊八蒜毕竟是蒜,不是百无禁忌,有以下症状者应少食或忌食:

1.腊八蒜有刺激胃酸分泌的作用,患有胃溃疡及胃酸分泌过多者不宜食用。

2.腊八蒜会加重对肠黏膜的刺激,患有较严重腹泻者,应忌食腊八蒜,避免加重腹泻症状。

3.蒜属辛热之物,中医认为多食会耗散人的气,因此身体差、气血虚弱的人要尽量少吃。

4.蒜味辛通窍,中医认为,多食有损眼睛,容易引起眼睑炎、眼结膜炎等。因此有眼病的人,平时应少吃,在治疗时要忌食。

温馨提示:以上内容仅供参考,具体诊疗请遵循医生指导。

关注“健康青岛科普资源库”微信公众号

关于我们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诊断及医疗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