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知识
专题
竞答
直播
健康自测
健康基地
首页 知识 正文

暑期将至,谨防溺水!

据不完全统计,我国每年约有57000人因溺水死亡,而在青少年意外伤害致死事故中,溺水则成为头号杀手。暑期将至,随着气温上升,因野外游泳、嬉水等引发的溺亡事故将进入高发期。

01、溺水概念:

溺水(Drowning),亦称淹溺,国际复苏联盟(ILCOR)将淹溺定义为一

种于液态介质中而导致呼吸障碍的过程。是指人体淹没于水中,由于水流进气道或因上呼吸道受水的刺激而痉挛,导致窒息。

02、溺水发病机制:

因惊慌、恐惧或骤然寒冷等强烈刺激,人体本能地屏气,以避免水进入呼

吸道。不久,因缺氧不能继续屏气,随着吸气,水大量进入呼吸道和肺泡,阻滞气体交换,引起严重缺氧、CO2潴留及代谢性酸中毒。大约占90%。

另有约10%的患者,因喉头痉挛,导致痉挛性的呼吸功能障碍,引发窒息。

03、溺水常见原因

不了解水性,对自己的体力和游泳能力缺乏正确估计,进入水中便可能导致溺水。

未做充分准备活动,下水后突然遭受冷水刺激、游泳时间过长、体内二氧化碳丧失过多等原因造成四肢痉挛、抽搐,导致失去自主能力而下沉。

安全意识淡薄,在非开放的水域游泳,四肢可能会被水底的水草缠绕而导致下沉,或者陷入泥沙而失去控制能力。

在水中互相嬉戏、打闹,发生意外后又惊慌失措,导致溺水。

患有其他疾病,如患有心脏病、贫血、癫痫及其他慢性病的人,可能在游泳中因冷水刺激而引起旧病复发,从而导致溺水。

04、溺水急救

溺水的时间与死亡概率直接相关。若抢救不及时一般4-6min,即可发生呼吸心跳骤停而死亡。

国际复苏联合会研究指出: 5min死亡率为10%,10min为56%,25min为88%,超过25min,则达到100%死亡。若在1-2min内得到正确救护,挽救成功率可以达到100%。有个别案例报道,长时间在冰水中淹溺的病人(低温对神经细胞的保护有关),也有机会生存。但均应争分夺秒让溺水者尽快脱困。

脱离溺水环境:施救者要注意自身安全,如不懂得水中救护知识,不可强行下水救人,应留在岸上,试着用可以远距离牵拉的物品如竹竿、绳子等或漂浮物如救生圈、泡沫塑料、空心球体在岸上或船上救援溺水者。

立即评估溺水者意识,通畅呼吸道:将其放平,迅速清除口鼻腔中的水草、泥沙、分泌物及其他异物。

有意识、有呼吸者,安慰、陪伴、保暖,去除湿衣服,擦干身体,等待120/送医。

无意识、有呼吸者,呼叫120的同时,将病人置于侧卧位,口部朝下,防止误吸和窒息。注意保暖,密切观察病情,等待急救车到达 。        

无意识无呼吸或仅有濒死呼吸者,应尽快按A-B-C顺序进行CPR !

先给予2-5次人工通气,再进行30次高质量胸外按压,不影响心肺复苏的情况下,去除患者湿衣,防止低体温(低于32°C)。按30:2的按压通气比持续心肺复苏,如有AED到达,尽快使用AED。

05、溺水急救误区

溺水者一定会拼命拍水或大喊,可以被及时发现。

——错!很多溺水都是悄无声息发生的,而且发生得非常迅速。

会游泳就不会溺水?

——错!呛水、抽筋、过度疲劳等都可能导致会游泳的人溺水。

溺水者胸腔会有大量积水,要及时控水。

——错!控水无效且有害!禁止控水,避免延误CPR。

06、溺水自救:

1.镇定第一:尽量保持冷静,不将手举过头顶,不拼命挣扎,放松全身,去除重物。

2.仰泳露鼻:屏住呼吸,头向后仰,面部向上,使口鼻露出水面。

3.深吸浅呼:呼吸时注意吸气要深、呼气要浅,双手和双腿有规律地拂水,如遇漂浮物一定要抓紧,同时向周围求救。

4.配合营救:切勿惊慌抓抱救援者。

07、溺水注意事项

预防溺水

1.不到无安全设施、无救援人员的水域游泳;不到陌生地方、不明水域游泳;

2.过饱、空腹、酒后、药后不要下水;不懂水中救援知识不要贸然下水施救;

3.身体状况不佳和自然条件不好时不要下水;下水前做好热身活动;

4.儿童、老人、伤残人士避免单独接近水源;带孩子水中玩耍、游泳,使用合格的游泳圈、救生衣、漂浮板等,并加强监护;

5. 不贸然跳水和潜泳,不在急流和漩涡处游泳;不在入水前过度换气(大口快速喘气)进行潜泳前准备;

6.游泳中如突感眩晕、恶心、心慌、气短或寒冷、疲倦等,立即上岸休息;如离岸过远,或过度疲乏,可仰浮在水面上保持体力,体力恢复后上岸;游泳中,若发生抽筋,千万不要惊慌,呼救的同时自救。

最后,再次提醒大家,珍惜生命,远离溺水!

温馨提示:以上内容仅供参考,具体诊疗请遵循医生指导。

关注“健康青岛科普资源库”微信公众号

关于我们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诊断及医疗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