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知识
专题
竞答
直播
健康自测
健康基地
首页 知识 正文

国际护胃日 打响你的“保胃战”!

近日,65岁的王先生到医院来就诊,他的哥哥在年前因为胃癌去世,他最近也觉得有点胃痛、胃胀,就有点担心,到海慈医疗集团消化科预约了麻醉胃镜检查。胃镜检查提示,胃体部有一处约1.5*0.8CM大小扁平隆起病变,活检病理提示低级别上皮内瘤变,建议患者行放大胃镜,科室团队为患者实施了放大胃镜及染色胃镜检查,确定了病变范围,并决定进一步行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术后病理提示为高级别上皮内瘤变,属癌前病变。患者术后恢复良好,很快就出院了,解除了隐忧。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2005年第四季度胃病情况统计数据:胃病在人群中发病率高达80%,并且正在以每年17.43%的速度增长。胃病的发病趋势日益呈现年轻化,中年患者的发病率也逐年增加。2006年的4月9日被国际自然医学和养生工程研究会、世界健康管理联盟定为第一个“国际护胃日”,又称国际养胃日。

在国际护胃日来临之际,我们除了要重视保护胃,注意平时调摄,还需要重视早期胃癌的发现及诊治,今天我们就来聊聊这个话题。

我国是胃癌高发国家,根据2015年中国癌症数据报告,我国每年胃癌预估新发病例67.9万例,死亡病例49.8万例,其发病率和病死率在恶性肿瘤中均高居第2位,我国胃癌新发病例和死亡病例约占全球42.6%和45.0%。降低我国胃癌的发病率和死亡率是亟待解决的重大公共卫生问题。

《中国早期胃癌筛查流程专家共识意见(草案)(2017年,上海)》指出胃癌的预后与诊治时机密切相关,进展期胃癌即使接受了以外科手术为主的综合治疗,5年生存率仍低于30%,且生活质量低,给家庭及国家带来沉重的负担;而大部分早期胃癌在内镜下即可获得根治性治疗,5年生存率超过90%,大大节约了医疗资源,但是目前我国早期胃癌的诊治率低于10%,远远低于日本(70%)和韩国(50%)。《中国癌症防治三年行动计划(2015—2017年)》明确指出,在我国需要推广和完善癌症筛查及早诊早治策略,扩大癌症筛查和早诊早治覆盖面,力争重点地区、重点癌症早诊率达到50%。因此,在自然人群中推行早期胃癌筛查措施和高危人群进行内镜精查策略,是改变我国胃癌诊治严峻形势的可行且高效的途径。

《中国早期胃癌筛查及内镜诊治共识意见(2014)》指出胃癌的发生是多因素参与、多步骤演变的复杂病理过程,胃癌的危险因素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1.人口学因素

年龄和性别等人口学因素是胃癌的危险因素。随着年龄增长,胃癌发病率和死亡率也随之增加,我国患者在40岁后发病率明显上升,达到峰值后逐渐缓慢下降,30岁以下发病病例较为少见。世界各国胃癌发病率和死亡率均为男性高于女性。

2.生活饮食因素  

(1)高盐饮食:高盐饮食与胃癌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升高有关,日本一项大型前瞻性随访研究发现每日摄盐超过10g明显增加胃癌发病率。高盐饮食不仅可直接损伤胃粘膜,增加机体对致癌物的易感性,而且高盐食物中含大量硝酸盐,在胃内被还原并与食物中的胺结合后形成亚硝酸胺等N一亚硝基化合物。

(2)腌熏煎烤炸食品:此类食品会产生多环芳烃、N-亚硝基化合物等致癌物。

(3)不良饮食习惯:会导致胃粘膜反复损伤修复,降低胃粘膜的保护作用,长期作用可引发癌变。一项Meta分析提示中国人不吃早餐、饮食不规律、用餐速度快、暴饮暴食、吃剩饭剩菜是胃癌的危险因素。

(4)吸烟:多项前瞻性研究发现,吸烟与胃癌发生风险呈剂量反应关系,胃癌风险随每日吸烟量及时长的增加而增加,且与胃癌的复发和死亡率升高相关。

(5)饮酒:乙醇可损伤胃粘膜,但对胃癌的影响尚无定论,且与酒的类别、饮用量及时长相关。

3.感染因素

20世纪90年代,世界卫生组织就将幽门螺杆菌(H.pylori)划归I类致癌因子。Meta分析表明,幽门螺杆菌感染可使胃癌发生风险增加2倍。幽门螺杆菌感染是胃癌最重要的危险因素,根除HP将是降低胃癌发病率最有希望的策略。

4.遗传因素

流行病学资料提示部分胃癌有家族聚集倾向,散发性胃癌患者一级亲属的遗传易感性较高,这种遗传易感性虽难以改变,但根除幽门螺杆菌可以消除胃癌发病的重要因素,从而提高预防效果。

5.其他因素

地质、饮用水等环境因素可能通过与遗传背景、幽门螺杆菌感染、宿主免疫等交互作用影响胃癌的发生。精神心理社会因素(如精神刺激或抑郁)、免疫因素等可能与胃癌发生有一定关联,是否为确证的危险因素还需进一步研究。人群对胃癌防治知识的认知度也是影响胃癌早诊早治的重要因素。

6.保护因素:水果和蔬菜摄入是胃癌的保护因素。一项大规模前瞻性研究发现,相比每日水果蔬菜低摄入组,高摄入组的胃癌发生风险降低44%,近期有Meta分析显示摄入膳食纤维与胃癌风险呈负相关,食用葱蒜类蔬菜也可减少胃癌发生。部分流行病学研究发现维生素C、类胡萝卜素、维生素E及微量元素硒等与胃癌风险呈负相关,但随机对照试验结论尚不统一。食物冷藏技术如冰箱的使用率上升与胃癌风险下降有一定关联。

当有胃癌的报警症状时,应及时就诊。胃癌的报警症状包括消化道出血、呕吐、消瘦、上腹部不适、上腹部肿块等。但目前报警症状对胃癌的预测作用尚有争议。

《中国早期胃癌筛查及内镜诊治共识意见(2014)》指出:在我国,有无报警症状并不能作为是否行内镜检查的决策指标,结合我国内镜检查费用相对较低、普及率高、胃癌发病率高的现状,对有消化道症状的患者建议行胃镜检查排除胃癌等上消化道肿瘤。

根据我国国情和胃癌流行病学,以下符合第1项和2-6项中任一项者均应列为胃癌高危人群,建议作为筛查对象:1.年龄40岁以上,男女不限;2.胃癌高发地区人群;3.幽门螺杆菌感染者;4.既往患有慢性萎缩性胃炎、胃溃疡、胃息肉、手术后残胃、肥厚性胃炎、恶性贫血等胃癌前疾病;5.胃癌患者一级亲属;6.存在胃癌其他高危因素(高盐、腌制饮食、吸烟、重度饮酒等)。

早期胃癌的治疗方法包括内镜下切除和外科手术。与传统外科手术相比,内镜下切除具有创伤小、并发症少、恢复快、费用低等优点,且疗效相当。5年生存率均可超过90%。因此,国际多项指南均推荐内镜下切除为早期胃癌的首选治疗方式。

早期胃癌内镜下切除术主要包括内镜下黏膜切除术(EMR)和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EMR与ESD的适应证最大区别在于两种方法能够切除病变的大小和浸润深度不同。EMR对整块切除的病变有大小限制且仅能切除黏膜层病灶。而ESD则无大小限制,相比EMR, ESD治疗早期胃癌的整块切除率和完全切除率更高、局部复发率更低,但穿孔等并发症发生率更高。

EMR指在内镜下将黏膜病灶整块或分块切除,用于胃肠道表浅肿瘤诊断和治疗的方法。

ESD是在EMR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新技术,根据不同部位、大小、浸润深度的病变,选择适用的特殊电切刀,内镜下逐渐分离黏膜层与固有肌层之间的组织,最后将病变黏膜及黏膜下层完整剥离的方法。其操作大致分为5步:病灶周围标记;黏膜下注射,使病灶明显抬起;环形切开黏膜;黏膜下剥离,使黏膜与固有肌层完全分离开,一次完整的切除病灶;创面处理,包括创面血管处理与边缘检查。

温馨提示:以上内容仅供参考,具体诊疗请遵循医生指导。

关注“健康青岛科普资源库”微信公众号

关于我们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诊断及医疗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