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脸上白斑是“虫斑”?需要打虫子吗?
袁珍珍|北京大学人民医院青岛医院
如果您面临绝经,或者已经绝经,而最近出现了腰背疼痛,尤其在久立、久坐时疼痛加剧,甚至出现了驼背、身材变矮的现象,那您要注意了:您可能已经患有骨质疏松症。
绝经后骨质疏松症是一种与衰老有关的常见病,主要发生在绝经后妇女,由于雌激素缺乏导致骨量减少及骨组织结构变化为特点的代谢性骨病变。 骨质疏松症是一种隐匿发生的疾病,起初往往没有任何症状。
疼痛是原发性骨质疏松症最常见的症状,以腰背痛多见,占疼痛患者中的70%~80%。疼痛沿脊柱向两侧扩散,仰卧或坐位时疼痛减轻,直立时后伸或久立、久坐时疼痛加剧,弯腰、咳嗽、大便用力时加重。一般骨量丢失12%以上时即可出现骨痛。一般疼痛后开始出现身长缩短、驼背。脊椎椎体前部负重量大,尤其第11、12胸椎及第3腰椎,负荷量更大,容易压缩变形,使脊椎前倾,形成驼背,随着年龄增长,骨质疏松加重,驼背曲度加大,每椎体缩短2毫米左右,身长平均缩短3~6厘米。但骨折是骨质疏松症最常见和最严重的并发症,往往影响我们的生活质量,甚至生命。 其实当我们出现起坐痛、行走痛、翻身痛及卧位痛时,肌肉及韧带牵拉小梁骨已经发生了微骨折。驼背或身材变矮时脊椎发生了压缩性骨折,使肺活量和最大换气量显著减少,可出现胸闷、气短、呼吸困难等症状。当然,如果在生活中,我们意外外伤、跌倒至髋骨、股骨等骨折时可能会缩短我们的寿命。
妇女的骨丢失与增龄及绝经有关:
1、与年龄相关的骨丢失:脊椎骨丢失一般自40~50岁开始,丢失率为每年0.8%~1.2%。四肢骨的丢失大约晚10年,即自50~60岁开始,丢失率为每年0.3%~0.6%,均呈线性,其发生机制不清楚,可能与骨形成减少有关。这种骨丢失的后果是骨小梁变细,不发生骨小梁的穿孔性变化。
2、与绝经相关的骨丢失:不论年龄,妇女一旦绝经,体内的雌激素即急剧下降,骨丢失呈对数增加,骨小梁变细、变薄、乃至断裂(穿孔)。双侧卵巢切除术后,卵巢来源的性激素全部消失,骨丢失速度更快,此时脊椎骨丢失是四肢骨的两倍,丢失率高达每年4%~5%,持续5~10年后,骨丢失速度才减慢。四肢骨的骨丢失慢,丢失的持续时间也长。 为避免骨质疏松症的出现,积极预防非常重要。
特别强调落实三级预防:
一级预防 应从儿童、青少年做起,如注意合理膳食营养,多食用含钙、磷高的食品,如鱼、虾、牛奶、乳制品、骨头汤、鸡蛋、豆类、杂粮、绿叶蔬菜等。坚持科学的生活方式,如坚持体育锻炼,多接受日光浴,不吸烟、不饮酒、少喝咖啡、浓茶及含碳酸饮料,少吃糖及食盐,动物蛋白也不宜过多,晚婚、少育,哺乳期不宜过长,尽可能保存体内钙质,丰富钙库,将骨峰值提高到最大值是预防生命后期骨质疏松症的最佳措施。对有遗传基因的高危人群,重点随访,早期防治。
二级预防 人到中年,尤其妇女绝经后,骨丢失量加速进行。此时期应每年进行一次骨密度检查,对快速骨量减少的人群,应及早采取防治对策。近年来欧美各国多数学者主张在妇女绝经后3年内即开始长期雌激素替代治疗,同时坚持长期预防性补钙,以安全、有效地预防骨质疏松。
三级预防 对退行性骨质疏松症患者应积极进行抑制骨吸收(雌激素、CT、Ca),促进骨形成(活性VitD)的药物治疗,还应加强防摔、防颠等措施。对中老年骨折患者应积极手术,实行坚强内固定,早期活动,给予体疗、理疗心理、营养、补钙、遏制骨丢失,提高免疫功能及整体素质等综合治疗。
关注“健康青岛科普资源库”微信公众号
关于我们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诊断及医疗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