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捉“谣”记 | 手机和电脑壁纸换成绿色,能预防视疲劳?
|山东第一医科大学附属青岛眼科医院
近年来,我国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以下简称“发热伴”)的发病水平居高不下,每年的4—10月份为发热伴的流行季节,我市发热伴的发病水平和流行规律与全国、全省保持一致,目前已进入高发季节。在此,青岛市疾控中心提醒市民朋友们:
户外劳作或活动时,要做好个人防护,谨防蜱虫叮咬,科学预防发热伴。
一、传染源
羊、牛、犬、鸡等家畜家禽及鼠类为发热伴的主要宿主和传染源。
二、传播途径
目前认为,蜱是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最可能的传播媒介。蜱叮咬是主要的传播途径。此外,直接接触或者通过粘膜接触患者的血液或血性分泌物是引起人传人聚集性疫情的主要途径。
三、临床症状
发热伴的主要临床表现为不明原因发热,体温多在38℃以上,重者持续高热,可达40℃以上。伴乏力、明显纳差、恶心、呕吐等,部分病例可出现头痛、肌肉酸痛、腹泻等。如及时治疗,大多数患者恢复良好。高龄、有基础疾病、免疫力差等患者往往病情较重,如不及时就诊治疗,有重症甚至是死亡风险。
四、易感人群
人群普遍易感。在丘陵、山区、森林等地区从事生产生活的居民、劳动者以及赴该地旅游、户外活动的人群有感染风险。此外还有负责诊治重症患者的医护人员、陪护人员及家属是人传人感染途径的风险人群。
五、防控措施
目前尚无有效的疫苗可供使用,预防的关键是切断传播途径。
(1)应当尽量避免在蜱类主要栖息地如草地、树林等环境中长时间坐卧。如需进入此类地区,应当注意做好个人防护,穿长袖衣服;扎紧裤腿或把裤腿塞进袜子;穿浅色光滑的衣服以便于查找有无蜱附着;不要穿凉鞋;不要在草地、树木上晾晒衣物。
(2)野外劳作或者活动前,可使用驱避剂(含避蚊胺成分,仅推荐2岁以上人员使用)喷涂皮肤,进行种地、放牧等农业活动前,使用含有氯菊酯的产品处理衣物和装备(遵循产品说明使用),降低蜱虫叮咬的机会。
(3)在蜱类易孳生的环境离开后,应及时检查身体。此外,回家淋浴可及时发现附着在身体的蜱,减少感染蜱传疾病的风险。
(4)被蜱虫叮咬后尽早取出以减小感染概率,切不可徒手拍打蜱虫,应用镊子取出。叮咬后如出现发热等症状,应及时就医。
六、治疗
本病尚无特异性治疗方法,主要是对症支持治疗和针对并发症的治疗。绝大多数患者如及时治疗预后良好,但是高龄、既往有基础疾病的患者可能会出现严重的并发症危及生命安全,建议早诊早治。最后,青岛市疾控中心再次提醒市民朋友们,户外活动一定做好防护,安全度夏。
小蜱虫,大麻烦,被叮咬,有风险。户外时,防护好,穿长袖,扎裤腿,回家前,要检查,有症状,快就医,早发现,最关键!
关注“健康青岛科普资源库”微信公众号
关于我们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诊断及医疗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