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知识
专题
竞答
直播
健康自测
健康基地
首页 知识 正文

疱疹性咽峡炎健康指导

疱疹性咽峡炎是由肠道病毒感染引起的儿童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性疾病.主要病原是柯萨奇病毒A型(CV-A )和肠道病毒 71 型(EV-A71 )。该病发病率高,四季散发,春夏季为主,多见于6岁以下学龄前儿童。可以通过粪-口途径、呼吸道飞沫、接触患儿口鼻分泌物以及被污染的手和物品而感染,所以家庭预防的关键是要勤洗手、戴口罩、多通风。

临床表现:潜伏期为3~5天,主要表现为突起发热、咽痛、口痛、咽峡部疱疹, 多为中低热,也可高热或超高热, 热程2 ~ 4 d,可伴其它呼吸道或消化道症状,小婴儿因口痛影响进食,少数可并发高热惊厥、脑炎等。全身和咽部症状体征一般在1周左右自愈,预后良好,个别重症患儿(多为EV-A71感染引起)会出现脑炎、无菌性脑膜炎、急性迟缓性麻痹、肺水肿和(或)肺出血、心肌炎等并发症,甚至导致死亡。

传染性: 人群普遍易感,不同年龄组均可患病,但1 ~ 6岁学龄前儿童感染后临床症状比较明显。疾病初期即可从粪便和呼吸道分泌物中分离出病毒.病程第1周病毒检出阳性率达高峰.以后逐渐降低,呼吸道排出病毒一般持续1 ~ 3周,粪便持续排出病毒可长达2~3个月,感染后持续排毒也易造成病毒广泛传播。鉴于该病的强传染性和低毒力性,染病患儿是否需要隔离国内外尚无统一共识,国内专家建议居家隔离2周,国外则多以患儿舒适度为主,不强调隔离时间长短。

治疗:以对症治疗为主,发热予退热治疗,惊厥予镇静治疗等,酌情补充离子和水分等。

尚无特效抗肠道病毒药物,不应使用阿昔洛韦、更昔洛韦、单磷酸阿糖腺佯等药物治疗疱疹性咽峡炎,此类药物是抗DNA病毒药物,对RNA病毒无效,因此,此类药物不应用于治疗疱疹性咽峡炎。

部分病例病初血常规白细胞计数、中性粒细胞比例及C反应蛋白升高;建议次日复查以上指标,若明显下降或正常,无细菌感染的依据,则无需使用抗菌药物。

可口腔局部喷涂抗病毒药物干扰素 a,IFN-a2b喷雾剂:100万U/d,每1~2小时1次,疗程3~4d。

可使用INF-a雾化吸入:2~4ug/(kg・次)或20万〜40万U/(kg•次),1~2次/d,疗程3~4d。辅助治疗缓解口痛症状。

温馨提示:以上内容仅供参考,具体诊疗请遵循医生指导。

关注“健康青岛科普资源库”微信公众号

关于我们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诊断及医疗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