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脸上白斑是“虫斑”?需要打虫子吗?
袁珍珍|北京大学人民医院青岛医院
冠脉介入术是急性心肌梗死治疗的重要手段,它能迅速开通梗死相关血管,挽救濒死心肌,显著改善患者的近期预后。然而,术后的长期随访对于监测病情变化、调整治疗方案、预防心血管不良事件的再次发生同样至关重要。以下将详细阐述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冠脉介入术后随访的注意事项。
一、随访时间安排
术后的随访时间节点通常为术后 1 个月、3 个月、6 个月、12 个月,之后可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每半年或一年进行一次随访。在早期的随访中,重点在于评估手术效果、观察术后并发症以及调整药物治疗方案。随着时间的推移,随访则更侧重于监测心血管危险因素的控制情况、心脏功能的长期变化以及发现潜在的心血管疾病进展迹象。
二、临床症状监测
患者在日常生活中需密切留意自身的症状表现。若再次出现胸痛、胸闷、心悸、呼吸困难、乏力、头晕等症状,尤其是与术前相似的心绞痛症状,应立即停止活动并休息。若症状持续不缓解或加重,需及时就医。部分患者可能出现无症状性心肌缺血,因此即使无明显不适,也不能忽视定期的随访检查。
三、实验室检查项目
(一)血常规
可检测血红蛋白、白细胞计数、血小板计数等指标。血红蛋白水平反映患者是否存在贫血,贫血会影响心肌的氧供,加重心脏负担。血小板计数对于服用抗血小板药物的患者尤为重要,有助于监测药物是否导致血小板过度抑制或出现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等不良反应。
(二)血生化
1.血脂检查:包括总胆固醇、甘油三酯、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 - C)和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 - C)。LDL - C 是导致动脉粥样硬化的主要危险因素,术后应严格控制其水平,一般要求降至 1.8mmol/L 以下。若血脂未达标,需调整降脂药物剂量或种类。
2.血糖监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常合并糖代谢异常,高血糖状态会进一步损害血管内皮细胞,加速动脉粥样硬化进程。随访时需检测空腹血糖、餐后血糖及糖化血红蛋白(HbA1c),以便及时发现糖尿病或评估糖尿病患者的血糖控制情况。
3.肝肾功能:他汀类降脂药、部分降压药等可能影响肝肾功能。通过检测谷丙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ST)、肌酐、尿素氮等指标,可及时发现药物性肝损害或肾功能不全,以便调整治疗药物。
4.电解质:如钾、钠、氯等电解质水平的监测有助于发现因药物或心脏功能变化导致的电解质紊乱,例如某些利尿剂可能引起低钾血症,而低钾血症可诱发心律失常。
(三)凝血功能
对于长期服用抗血小板药物的患者,凝血功能检查可评估药物对凝血系统的影响,观察指标如凝血酶原时间(PT)、国际标准化比值(INR)、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等。若凝血指标异常,提示出血风险增加或药物抗凝效果不佳,需调整抗血小板药物方案。
四、影像学检查
(一)心电图:每次随访均应进行常规心电图检查,可发现有无心肌缺血、心律失常等异常改变。部分患者可能出现新的 ST - T 改变,提示心肌缺血复发;或者出现早搏、房颤、传导阻滞等心律失常,这些情况都需要进一步评估和处理。
(二)心脏超声:心脏超声可评估心脏的结构和功能,包括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心室壁厚度、心室腔大小等指标。LVEF 是反映心脏收缩功能的重要参数,若 LVEF 持续降低,提示心脏功能逐渐恶化,可能需要加强药物治疗或进一步评估是否存在其他心血管疾病。心脏超声还能发现心肌梗死后的并发症,如室壁瘤形成、心脏瓣膜反流等。
(三)冠状动脉造影或冠状动脉 CT 血管造影(CCTA):在随访过程中,若患者再次出现典型的心绞痛症状,或心电图、心脏超声等检查提示心肌缺血加重,可能需要考虑复查冠状动脉造影或 CCTA,以明确冠状动脉是否存在再狭窄或其他病变进展情况。冠状动脉造影是诊断冠状动脉病变的 “金标准”,但它属于有创检查;CCTA 则为无创检查,可初步评估冠状动脉的情况,但对于细小血管病变的诊断准确性相对较低。
五、药物治疗调整
随访期间,医生会根据患者的各项检查结果以及症状表现调整药物治疗方案。
(一)抗血小板药物
若患者在服用抗血小板药物过程中出现严重出血并发症,如大量鼻出血、消化道出血等,医生可能会考虑减少药物剂量、更换药物或暂停用药一段时间。若患者存在高血栓风险因素,如多支血管病变、支架内再狭窄病史等,可能需要延长抗血小板药物的使用时间或加强抗血小板治疗强度。
(二)他汀类药物
如前文所述,根据血脂水平调整他汀类药物剂量。若患者出现他汀类药物相关的不良反应,如肝功能异常或肌病,医生会根据不良反应的严重程度,采取停药、换药或减少剂量等措施,并同时加强对血脂的监测。
(三)其他药物
对于 β 受体阻滞剂、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或血管紧张素 Ⅱ 受体拮抗剂(ARB)等药物,若患者心率、血压控制不佳,或心脏功能有进一步变化,医生会相应地调整药物剂量或更换药物。例如,若患者心率过慢,可能需要减少 β 受体阻滞剂的用量;若患者出现 ACEI 导致的干咳不能耐受,可换用 ARB 类药物。
六、生活方式干预强化
随访过程中,医生还会对患者的生活方式进行再次评估和指导,强化健康生活方式的养成。
(一)饮食:继续强调低盐、低脂、低糖饮食,增加膳食纤维摄入。鼓励患者多吃蔬菜、水果、全谷物、鱼类、豆类等健康食物,减少动物脂肪、油炸食品、高糖饮料和糕点的摄取。控制每日食盐摄入量在 6 克以下,脂肪摄入量占总热量的 20% - 30%,碳水化合物摄入量占总热量的 50% - 65%。
(二)运动:根据患者的心脏功能和身体状况制定个性化的运动方案或调整已有的运动计划。一般建议患者进行适度的有氧运动,如散步、慢跑、游泳、骑自行车等,每周运动 3 - 5 次,每次运动 30 - 60 分钟。运动强度应循序渐进,以运动时稍感疲劳但仍能轻松交谈为宜。同时,可适当增加一些力量训练,如使用轻量级哑铃进行简单的手臂和腿部力量练习,有助于提高肌肉力量和代谢水平,但需避免过度劳累和剧烈运动,防止诱发心血管事件。
(三)戒烟限酒:吸烟是心血管疾病的重要危险因素,患者必须坚决戒烟,同时避免吸入二手烟。对于饮酒,应严格限制,男性每日饮酒酒精量不超过 25 克,女性不超过 15 克。过量饮酒会导致血压升高、心律失常等不良后果,不利于心脏健康。
(四)心理调适:关注患者的心理状态,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术后可能因对疾病的担忧、生活方式的改变等因素产生焦虑、抑郁等不良情绪。心理压力过大可能会影响心脏功能和心血管系统的稳定性。医生可通过与患者沟通交流,了解其心理困扰,必要时建议患者寻求专业心理咨询或心理治疗,同时鼓励患者参加心脏康复俱乐部等社交活动,与其他病友交流经验,缓解心理压力,保持乐观积极的心态。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冠脉介入术后的随访是一个长期且系统的过程,需要患者、家属与医疗团队密切配合。通过规范的随访检查、合理的药物治疗调整以及持续的生活方式干预,能够及时发现并处理潜在的问题,有效预防心血管不良事件的复发,提高患者的长期生活质量,降低心血管疾病的死亡率,使患者更好地回归家庭和社会。
关注“健康青岛科普资源库”微信公众号
关于我们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诊断及医疗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