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脸上白斑是“虫斑”?需要打虫子吗?
袁珍珍|北京大学人民医院青岛医院
今天迎来了“雨水”节气,它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二个节气。随着雨水的悄然而至,春天的气息正式弥漫开来,世间万物渐渐从沉睡中苏醒过来。气温逐步回升,降水日益增多,天地间呈现出一派春意盎然。“雨水”时节的显著特点是降水量逐渐增多,气温逐步回暖,不过早晚依然寒冷湿润。
这些气候变化提醒我们,要根据天气的冷暖变化及时调整作息和饮食,增强身体的适应能力,调养好阳气,预防春季的寒湿困扰。
春季,人体的肝气较为旺盛。从五行理论来看,肝属木,脾属土,木克土。当肝气有余时,就容易出现横犯脾土的情况。再加上雨水节气湿气加重,湿邪容易侵袭脾胃。此时需要特别注重疏肝健脾,重点在于疏通肝气。《素问·五脏别论》里提到,“五脏者,藏精气而不泻,故满而不能实。”意思是五脏的精气要充盈但不能滞留,要保持流动,以此维持脏腑的正常功能。
因此,春季养肝不仅要让肝气充盈,更要注重疏通肝气,确保它流畅运行,参与到全身的气血循环中。肝主疏泄,春天正是疏肝的关键时节!
常用手指指按揉疏肝穴位(每穴顺时针按揉3分钟)
1.太冲穴:疏肝理气,缓解情绪波动。
位置:足背,第一、二跖骨结合部前方凹陷处。
2.肝俞穴:调节肝气,缓解肝郁
位置:背部,第九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3.期门穴:疏肝解郁,缓解胸胁胀痛。
位置:胸部,第六肋间隙,前正中线旁开4寸。
4.内关穴:宁心安神,缓解焦虑。
位置:前臂掌侧,腕横纹上2寸,掌长肌腱与桡侧腕屈肌腱之间。
5.合谷穴:调节气血,缓解情绪紧张。
位置:手背,第一、二掌骨间,第二掌骨桡侧中点。
关注“健康青岛科普资源库”微信公众号
关于我们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诊断及医疗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