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脸上白斑是“虫斑”?需要打虫子吗?
袁珍珍|北京大学人民医院青岛医院
你有没有这种情况,一到晚上躺床上,白天的小尴尬、未解决的矛盾、明天的待办事项……全都涌进脑子里?
这种现象在心理学中称为“睡前反刍(Rumination)”,是大脑在安静环境下的自然反应。
科学解释:
1. 生理因素:夜间褪黑素分泌增加,但前额叶皮层(负责理性思考)活跃度降低,导致情绪脑占上风,容易陷入
消极循环。
2. 进化遗留:人类祖先需要在安全环境中复盘白天风险,现代人则继承了这种“夜间警觉性”。
应对方法:
1,纸质清单法:睡前写下待办事项或烦恼,告诉大脑“已存档”。(这里,顺便普及一个心理学术语“未完成事件
效应”:该效应指人们对未完成的任务或中断事件的记忆比已完成任务更深刻,且心理上会产生持续的关注
和驱动力)“已存档” 可以从心理上消减关注和驱动力。
2,46、64呼吸法:用鼻子吸气4秒→嘴巴呼气6秒,重复5次。再鼻吸6秒→口呼4秒,重复5次,激活副交感神经。
(副交感神经负责安静,交感神经负责兴奋哦)。
3,环境隔离:避免睡前刷手机,有助睡眠的褪黑素主要在夜间分泌,晚上11点开始,凌晨2-3点达高峰,天亮后
逐渐减少。电子产品的蓝光也会抑制其分泌,加剧思维活跃。
**敲黑板,最重要的提示:
请您相信,研究发现,睡前反刍的内容中,85%的担忧最终不会发生(数据来源:《焦虑与抑郁杂志》)。
关注“健康青岛科普资源库”微信公众号
关于我们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诊断及医疗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