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脸上白斑是“虫斑”?需要打虫子吗?
袁珍珍|北京大学人民医院青岛医院
疫苗是将病原微生物(如细菌、病毒等)通过人工减毒、灭活或利用基因重组等方法制成的用于预防传染病的生物制剂。疫苗是一种特殊的药品,它和治疗疾病的药品一样都可能会产生不良反应,但患者治疗用药时,更多的是关注服药后能够尽快缓解或消除身体上的病痛,往往会忽略发生的副作用,有时候也难以区分是疾病本身还是药物引起。
预防接种是将细菌或病毒经适当处理后以无害形式(疫苗)接种人体,使机体免疫系统形成记忆。当以后真的细菌或病毒侵入人体时,免疫系统能通过回忆反应识别出来,并产生快速的免疫应答,消灭入侵的细菌或病毒,从而使受种者避免因感染而致病。因为疫苗的受种者是健康人群,所以会尤其关注接种疫苗后出现的反应。
接种疫苗后出现反应的原因是什么?
1、疫苗本身的原因
(1)疫苗抗原有效成分。不同的疫苗所含抗原有效成分也不一样,例如减毒活疫苗,接种后病原体在体内复制,模拟人在感染痊愈后诱发的保护性免疫,在此过程中可能会引起亚临床感染(发热、皮疹等),但毒力弱,很少真正致病,这就是我们有些宝宝接种完乙脑减毒活疫苗、麻腮风减毒活疫苗后会出现发热的原因。
(2)疫苗附加物:防腐剂、佐剂、稳定剂等。防腐剂是为了防止疫苗使用中可能会污染疫苗并造成危害的细菌或真菌生长的物质。主要为硫柳汞、苯酚等。稳定剂是保护疫苗抵御如冻干过程(对冻干疫苗而言)或高温等不良环境的物质,主要是糖类、氨基酸、蛋白质或明胶。佐剂是能够诱导免疫反应的物质,能够引起更强更长免疫反应,并能够增加免疫记忆,被称为“疫苗背后的最强助攻”。以上这些物质也有可能在受种者接种疫苗后产生反应,例如,有的受种者接种疫苗后会出现接种部位的红肿痛。
2、受种者个体差异
受种者健康状况,体质差异、存在免疫功能不全、服用药物等均可能会影响接种疫苗后是否会产生接种反应。所以在接种疫苗前,接种医生询问受种者健康状况时,家长或受种者一定要如实告知,减少因受种者个体差异而产生的接种反应。
3、疫苗使用因素
接种差错、不安全注射等因素可能也会导致受种者出现接种反应。
接种疫苗可能出现哪些反应?该如何处理?
①发热。人体在接种疫苗后,免疫系统被激活,出现发热等症状,是疫苗调动人体免疫系统过程中的正常反应,某些情况下,接种后发热提示机体对疫苗产生了更强的抗体反应。举个例子,接种疫苗和发热就像训练和训练后的肌肉酸痛,接种疫苗就像在安全防护下的训练,发热等症状就像运动后的肌肉酸痛,优秀的教练会保障技能训练到位,不受运动伤,但短期有额外的酸痛劳累通常不可避免,这是正常现象,一般也都是轻度可忍受的。
如果体温在37.5℃以下,一般无需特殊处理,加强观察,适当休息,多喝水,补充水分,注意保暖,防止继发其他疾病。超过37.5℃或在37.5℃以下并伴有其他全身症状(头痛、恶心呕吐、腹泻等)、异常哭闹等情况,应及时到医院诊治。
②局部红肿、硬结伴疼痛。部分疫苗接种后可能会出现接种部位红肿、硬结伴疼痛。一般在2-3天逐步消退。红肿直径小于15毫米,一般不需要任何处理,可自行消退。红肿直径15~30毫米,出现红肿24小时内可进行冷敷,阻止硬结发生。出现红肿24小时后或形成硬结早期可热敷,促进硬结消退。红肿和硬结直径大于30毫米,应及时到医院就诊。特别需要说明的是,接种卡介苗出现的局部红肿,不能热敷。
③嗜睡。接种后感到疲倦或嗜睡是正常现象,这是免疫系统在工作时的自然反应,休息、保持水分充足可以有效缓解该现象。
④皮疹。接种后,偶有皮疹出现,一般不需要特殊处理,如果皮疹较多伴瘙痒可使用炉甘石洗剂涂抹,对症治疗或遵医嘱处理。
⑤过敏反应。少数受种者可能对疫苗中的某些成分过敏,导致过敏反应。这种反应通常在接种后不久出现,如过敏性皮疹、过敏性紫癜等,出现严重不良反应应及时就医,如果接种后出现呼吸急促、严重皮疹、面部或嘴唇肿胀等,或其他过敏症状,应立即就医。
如果接种某种疫苗时发生反应,剩余的针次是否继续接种?
按照免疫程序需要连续接种多针次的疫苗,如乙肝疫苗、乙脑疫苗、百白破疫苗、脊髓灰质炎疫苗等,如果第一次接种只出现单纯的一般反应,如局部红肿硬结或低热,则不必改变免疫程序,可继续接种。如果引起严重反应,如休克、过敏性反应等,则不应继续接种。
疫苗所带来的健康益处远远大于风险,没有疫苗,会发生更多的疾病和死亡案例。接种疫苗,共同行动,为全生命周期护航。
关注“健康青岛科普资源库”微信公众号
关于我们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诊断及医疗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