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知识
专题
竞答
直播
健康自测
健康基地
首页 知识 正文

专家笔谈——“调皮”&“好动”&“多动症”

家长们经常会有这样的疑惑:自家孩子上蹿下跳的,到底是调皮好动,还是得了多动症?其实,调皮、好动与多动症是两回事,不要盲目给孩子“扣帽子”,以免给孩子带来心理伤害,给家长带来不必要的焦虑。

“调皮”“好动”“多动症”到底怎么区分呢?请听专家来解说。

一、调皮、好动与多动症的定义

1.“调皮”是儿童天性的正常表现,表现为对外界充满好奇心、精力旺盛,行为带有探索性和趣味性。例如:偶尔恶作剧、对新鲜事物表现出浓厚兴趣等。

2.“好动”属于儿童性格或生理特点,表现为活动量较大且精力充沛,但行为具有目的性,且在特定场合(如课堂、陌生环境)能主动控制自己。

3.“多动症”全称为注意力缺陷多动障碍(ADHD)一种神经发育障碍性疾病,核心症状包括:

(1)注意力缺陷:注意力不集中、注意短暂,被外界干扰。

(2)活动过度:动作频繁且无明确目的,如坐立不安、小动作多;在教室里不能静坐,常在座位上扭动,或站起,严重时离开座位走动,或擅自离开教室。

(3)冲动控制困难:行动前缺乏思考,易出现危险或破坏性行为,且事后不会吸取教训。

(4)学习困难:主要表现为学习成绩低下。患儿智力是正常或基本正常的,学习困难的原因与注意力不集中、多动有关。

(5)神经系统发育障碍:有半数左右患儿可见有神经系统软体征,表现为快速轮替动作笨拙,共济活动不协调,不能直线行走,闭目难立,指鼻试验阳性,精细运动不灵活,部分患儿可有视觉-运动障碍、空间位置觉障碍等。

二、如何科学区分调皮、好动与多动症?

可通过以下5个维度判断:

三、常见认识误区与危害

误区一:“多动症只是孩子不听话”或“管教不严导致的”

事实:多动症是生物学因素导致的神经发育问题,需医学干预,而非单纯管教不足。

危害:错误归因可能延误科学干预,加剧亲子冲突;严厉惩罚可能加剧孩子的焦虑和挫败感。

误区二:“好动、坐不住就是多动症”

事实:好动是正常生理现象,但当伴随注意力缺陷、冲动且持续6个月以上时,才需警惕多动症。儿童专注力随年龄增长逐步发展。如:5岁儿童平均专注时间约15分钟,要求其久坐不符合发育规律。

危害:过度贴标签可能打击孩子自信,甚至引发逆反心理。

误区三:“多动症只会影响学习,长大自然就好了,无需治疗”

事实:约60%的多动症症状会延续至成年,可能影响工作、人际关系和情绪健康,需通过行为疗法、药物及家庭支持综合干预。

危害:忽视早期干预可能导致后续心理问题(如自卑、抑郁)。

误区四:“安静的孩子不可能患多动症”

事实:部分多动症儿童以注意力缺陷为主(非多动型ADHD),表现为走神、拖延而非过度活跃。

危害:认识不足会导致诊治延误,影响以后的工作和健康。

四、科学应对,仔细观察、及时干预治疗

1. 观察记录:家长要及时记录孩子行为频率、场合及影响,如专注时长、冲动频率、场合适应性,为医生诊断提供依据。

2. 专业评估:若怀疑多动症,应到儿童心理科或神经科进行量表测试、行为观察等系统评估,排除其他可能性(如听力障碍、焦虑症、睡眠问题)。

3. 科学引导:对调皮/好动儿童,可通过兴趣引导、规律作息帮助释放精力。如:增加户外运动释放精力,通过游戏化任务训练专注力(如拼图、搭积木)。建立清晰的规则与奖惩机制,避免过度压抑天性。

4. 针对性干预:确诊多动症儿童要进行行为干预:减少环境干扰(如独立学习空间),采用“正强化法”,及时奖励微小进步。在医生指导下,必要时结合药物改善神经功能。

5. 社会认知纠偏:要纠正不良的社会认知,如在学校,要推动教师培训,避免将多动症儿童简单归类为“问题学生”;在家庭,要避免当众批评孩子,可通过家庭会议共同制定行为契约。

五、小结

1.调皮是儿童探索世界的正常表现,多动症是需要医学介入的神经发育障碍。

2.科学区分需结合行为模式、持续时间和专业评估,切忌主观臆断。

3.无论是调皮、好动还是多动症,理解与支持才是帮助孩子健康成长的核心。

温馨提示:以上内容仅供参考,具体诊疗请遵循医生指导。

关注“健康青岛科普资源库”微信公众号

关于我们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诊断及医疗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