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知识
专题
竞答
直播
健康自测
健康基地
首页 知识 正文

重视遗传病筛查,预防DMD发生

杜氏肌营养不良(DMD)是进行性肌营养不良中最常见、最严重的一种,患儿出生时多无临床症状,运动发育较正常儿童晚,大多在3~5岁发病,起病隐匿,进展迅速。患儿腓肠肌肥大,行走姿势异常,呈典型的“鸭步”,由仰卧位起立时有Gower征阳性。肌肉萎缩无力开始主要是大腿和骨盆带肌,逐渐发展至小腿肌、上肢近端、上肢远端肌肉,最后呼吸肌麻痹。DMD 常伴有心肌损害,晚期出现心脏扩大、心力衰竭,此外可出现关节挛缩、足下垂、脊柱侧弯等。患儿多在10岁左右需要使用轮椅生活,90%的患者20~30岁时死于心脏和呼吸衰竭。临床检查肌酸激酶值会明显增高,可达1.5万~2万U/L,甚至更高。

遗传特点:杜氏肌营养不良症(DMD)为X连锁隐形遗传,致病基因位于X染色体,编码抗肌萎缩蛋白。国内相关流行病学调查显示,约为每3800名男婴中有1例发病。发病规律为男性携带致病突变即发病(占绝大多数患者),女性通常为无症状携带者,极少数因X染色体失活偏移出现症状。

治疗方法及预后:杜氏肌营养不良(DMD)目前无法治愈,但可通过以下措施降低后代患病风险:

1.基因检测与咨询:有家族史者应进行基因检测,明确致病突变。携带者(多为女性)生育时风险高。

2.产前诊断:携带者女性怀孕后(如孕10-13周绒毛活检、孕15-20周羊水穿刺),可对胎儿进行基因检测,确诊是否患病。

3.胚胎植入前遗传学诊断(PGD):通过试管婴儿技术,筛选不携带致病基因的胚胎进行移植。

4.新生儿筛查与早期干预:部分国家/地区开展新生儿筛查,早期确诊可及时开始激素治疗、物理治疗、康复管理及基因治疗等,延缓症状发展。

但是,杜氏肌营养不良(DMD)的核心预防还是在于备孕人群的遗传病基因筛查、遗传咨询和产前/胚胎期遗传学检测,避免患儿出生。


温馨提示:以上内容仅供参考,具体诊疗请遵循医生指导。

关注“健康青岛科普资源库”微信公众号

关于我们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诊断及医疗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