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脸上白斑是“虫斑”?需要打虫子吗?
袁珍珍|北京大学人民医院青岛医院
2024年5月28日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对《中国公民健康素养—基本知识与技能(2015年版)》进行修订,形成了《中国公民健康素养—基本知识与技能(2024年版)》(以下简称《健康素养66条》),其整合了公民应掌握的健康知识与技能共66条,是开展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工作的重要依据,对提升全民健康素养水平、推进健康中国建设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健康素养66条》妇幼健康课堂总结并延伸与妇幼健康相关内容,助力提升全民妇幼健康素养。
《健康素养66条》第十一条指出:“艾滋病、乙肝和丙肝通过血液、性接触和母婴三种途径传播,日常生活和工作接触不会传播”。
释义:
艾滋病病毒、乙肝病毒和丙肝病毒主要通过血液、性接触和母婴途径传播。血液传播是指含有病毒的血液经破损的皮肤、黏膜暴露而传播,或含有病毒的血液通过输血或者血液制品而传播。与感染者共用针头和针具、输入感染者的血液或血成分、移植感染者的组织或器官可造成传播,与感染者共用剃须刀和牙刷、文身和针刺也可能引起传播。性传播是指异性或同性无防护性行为引起的传播。母婴传播是指感染病毒的母亲经胎盘或分娩将病毒传染给胎儿,也可以通过哺乳传染给婴儿。
艾滋病病毒、乙肝病毒和丙肝病毒都不会通过空气、水或食物传播。在日常工作和生活中,与艾滋病、乙肝和丙肝患者或感染者的一般接触不会被感染。艾滋病病毒、乙肝病毒和丙肝病毒不会经马桶圈、电话机、餐饮具、卧具、游泳池或公共浴池等公共设施传播,不会通过礼节性接吻、拥抱传播,也不会通过咳嗽、蚊虫叮咬等方式传播。主动了解艾滋病、乙肝、丙肝防治知识和相关政策,抵制卖淫嫖娼、聚众淫乱、吸食毒品等违法犯罪行为,提倡负责任和安全的性行为。
正确使用安全套,可以显著降低感染艾滋病、乙肝和大多数性传播疾病的风险。发生高危行为后,要主动进行检测。得知自己感染艾滋病、乙肝或其他性传播疾病后,应主动告知性伴或配偶。
《健康素养66条》第十一条强调,艾滋病、乙肝和丙肝在日常生活和工作接触中不会传播,提倡公民主动了解艾滋病、乙肝防治知识和相关政策。而艾滋病、梅毒和乙肝(简称“艾梅乙”)的母婴传播,是威胁新生儿健康的潜在风险。那么如何科学防治艾梅乙呢?应该如何进行母婴阻断呢?与艾梅乙相关的政策有哪些呢?接下来,我们将围绕着这些话题展开详细讨论。
一、艾滋病、梅毒和乙肝的防治知识
1.什么是艾梅乙
艾滋病,即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AIDS),由人感染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引起。HIV主要攻击人体免疫系统中的CD4+T淋巴细胞,逐渐破坏人体免疫功能,使患者易感染各种疾病,并可能发生恶性肿瘤。它的传染源是被艾滋病毒感染的人,包括艾滋病毒感染者和艾滋病患者。
梅毒是由梅毒螺旋体感染引起的一种性传播疾病,早期会侵犯皮肤粘膜,引起硬下疳、梅毒疹、扁平湿疣、黏膜斑等,晚期还会侵犯中枢神经系统和心血管、骨骼等全身各组织与器官。
乙肝是由乙型肝炎病毒(HBV)引起的传染病,这种病毒在人体内存续期超过6个月时,会在肝脏细胞内复制繁殖,引发肝脏炎症反应,导致肝细胞损伤、坏死,对肝脏的损害是长期且严重的,病情若得不到有效控制,可逐渐发展为肝纤维化、肝硬化,甚至肝癌,或者可能因肝脏功能衰竭而危及生命,给患者带来沉重的经济负担和精神压力。
2.如何预防艾梅乙?
树立文明健康生活理念和方式,遵守性道德,固定性伴侣,保持一对一忠诚的性关系;
远离易感染艾梅乙的危险性行为,发生性行为时正确、全程使用安全套;
不进行卖淫、嫖娼等高危行为;
不沾毒、吸毒,远离毒品,警惕各种新型毒品及药物滥用;
不使用未经检验的血液制品,减少不必要的输血;
不与他人共用有可能刺破皮肤的用具,如牙刷、刮脸刀和电动剃须刀等;
不去消毒不严格的医疗机构(或非正规医疗机构)打针、输液、拔牙、针灸、纹身、美容或手术。
艾梅乙阳性的孕产妇,要积极接受规范的预防母婴传播服务,及时到医院待产。
3.如何治疗艾梅乙?
如患有艾梅乙,要到正规医院积极规范检查和治疗,梅毒能够完全治愈,乙肝也能控制症状。艾滋病经过规范的抗病毒治疗能够有效抑制HIV病毒在体内的复制,达到“病毒抑制”的状态(病毒载量降低到检测限度以下),既降低HIV的传播风险,又显著改善感染者的生活质量,延长预期寿命,使得HIV感染者能够过上接近正常人的生活。
二、艾滋病、梅毒和乙肝的母婴阻断
1.如何预防艾滋病母婴传播?
孕前准备:准备怀孕的夫妇都应该接受艾滋病咨询与检测,自愿知情选择是否怀孕。
孕期检测:每位孕妇在第一次产前检查时都应该接受艾滋病的咨询与检测,及时明确感染状态。
孕期预防:艾滋病感染孕妇孕期要到医院接受预防母婴传播服务,在医生指导下服用抗病毒药物。
产时预防:要尽早确定分娩医院,及时到医院待产,婴儿也要及时服用抗病毒药物。
产后合理喂养:医生会根据艾滋病感染孕产妇及其家人对婴儿喂养的知识和技能、可接受性、可负担性、可持续性、获得专业指导的可及性等条件进行综合评估,给予科学的喂养及指导。对选择母乳喂养的,喂养期间母亲应当坚持服用抗病毒药物,喂养时间最好不要超过6个月。禁忌混合喂养。
2.如何预防梅毒母婴传播?
孕期筛查:因为孕期梅毒大多为潜伏梅毒,没有临床表现,只能通过产前检查时血清学筛查发现,所以发现怀孕后,应尽早到所在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或乡镇卫生院建立母子保健手册,并进行免费艾梅乙筛查检测,及时明确感染状态。
孕产妇及时规范治疗:孕妇一旦发现梅毒感染,应即刻开始治疗,首选用青霉素治疗,如果青霉素过敏,可以选用头孢曲松或红霉素。治疗中需要注意以下两点:一是要严格按照疗程时间治疗,如果错过治疗时间,应重新开始计算疗程并继续治疗;二是治疗结束后应定期随访,要每月做1次非梅毒螺旋体血清学试验定量检测,如果滴度下降不理想或滴度上升、或检测结果由阴转阳,都应立即再治疗1个疗程。
新生儿预防性治疗:对于梅毒感染孕产妇所生的新生儿,出生后要用苄星青霉素进行预防性治疗,这个治疗是免费的。
3.如何预防乙肝母婴传播?
孕前/孕早期筛查:所有计划怀孕的女性及其配偶,以及所有初次产检的孕妇,都应主动进行乙肝五项筛查。
孕期管理:孕妈妈一旦确诊乙肝病毒感染,应立即到医院进行专业评估!如果乙肝病毒载量高(HBV DNA≥2×105IU/mL),孕中晚期(通常是孕24-28周开始)在医生指导下进行规范的抗病毒治疗至关重要!能最大程度减少胎儿在宫内和分娩过程中暴露于病毒的风险,是阻断成功的关键一环!
新生儿免疫预防:对于乙肝妈妈所生的宝宝,出生后尽快完成两项关键措施:(1)注射乙肝免疫球蛋白(HBIG):提供即时的、强大的被动免疫保护,中和可能接触到的病毒;(2)注射第1针乙肝疫苗:及时启动主动免疫。
后续要严格按照国家免疫规划程序注射疫苗。若宝宝出生体重≥2kg,疫苗接种工作人员会给宝宝接种第二针(约1月龄)和第三针乙肝疫苗(约6月龄)。若宝宝出生体重<2kg,需接种四针乙肝疫苗(全程接种时间分别为出生后12小时内,1月龄,2月龄和7月龄)。接种时间会因宝宝的身体状况等有所调整,具体需咨询疫苗接种机构。
全程接种疫苗是宝宝获得长期、有效保护的根本保障,任何一针都不可遗漏!
三、艾滋病、梅毒和乙肝的相关政策
1.针对艾滋病感染者实行“四免一关怀”政策
(1)“四免”:
农村居民和城镇未参加基本医疗保险等医疗保障制度的经济困难人员中的艾滋病病人,可到当地卫生部门指定的传染病医院或设有传染病区(科)的综合医院服用免费的抗病毒药物,接受抗病毒治疗。
所有自愿接受艾滋病咨询和病毒检测的人员,都可在各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和各级卫生行政部门指定的医疗等机构,得到免费咨询和艾滋病病毒抗体初筛检测。
对已感染艾滋病病毒的孕妇,由当地承担艾滋病抗病毒治疗任务的医院提供健康咨询、产前指导和分娩服务,及时免费提供母婴阻断药物和婴儿检测试剂。
地方各级人民政府要通过多种途径筹集经费,开展艾滋病遗孤的心理康复,为其提供免费义务教育。
(2)“一关怀”
国家对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和患者提供救治关怀,各级政府将经济困难的艾滋病患者及其家属,纳入政府补助范围,按有关社会救济政策的规定给予生活补助;扶助有生产能力的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和患者从事力所能及的生产活动,增加其收入。
2.青岛市消除艾梅乙母婴传播惠民政策
免费检测:所有孕产妇在孕期均可享受一次免费的艾滋病、梅毒和乙肝检测和咨询服务。
免费艾滋病母婴阻断:艾滋病感染孕产妇及所生儿童均可接受免费抗病毒药物治疗,所生儿童可享受免费艾滋病感染早期诊断检测服务,可领取住院分娩补助及婴儿配方奶粉补助(具体咨询分娩医院所在区市妇幼保健机构)。
免费梅毒母婴阻断:梅毒感染孕产妇可免费接受一个疗程的苄星青霉素治疗,所生儿童可免费接受预防性治疗。
免费乙肝母婴阻断:乙肝表面抗原阳性产妇所生儿童可免费接种乙肝疫苗及注射1剂100国际单位乙肝免疫球蛋白,乙肝疫苗全程接种完成后可减免或报销部分乙肝血清学检测服务费用(具体咨询各区市妇幼保健机构)。
艾滋病、梅毒和乙肝虽然可怕,但通过正确的认知、科学的预防措施以及及时的诊断治疗,我们可以有效降低感染风险,保护自身和他人的健康。每个人都应积极学习相关知识,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营造健康生活环境。
参考文献:青岛市预防医学会. 【预防与健康】艾梅乙丙同检同防:阻断传染病传播链[EB/OL]. (2025-08-11) .https://mp.weixin.qq.com/s/RnA9gXeBy_PYCFn1mjbWeQ 陈清峰. 艾滋病防治政策小课堂(1)[EB/OL]. 中国预防性病艾滋病基金会, (2022-08-23) . https://mp.weixin.qq.com/s/OsXq5vh2obYcAIKgyLjYkA.
关注“健康青岛科普资源库”微信公众号
关于我们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诊断及医疗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