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脸上白斑是“虫斑”?需要打虫子吗?
袁珍珍|北京大学人民医院青岛医院
肝炎种类繁多,其中乙型肝炎是我国高发的传染病之一,而乙肝母婴传播更是导致儿童乙肝病毒感染的重要途径。
一、认识风险:乙肝母婴传播的危害与现状
乙肝病毒(HBV)感染是我国重要的公共卫生问题,而母婴传播是主要的传播途径。
乙肝母婴传播是指乙肝病毒阳性的母亲在怀孕期间、分娩过程中或产后密切接触时,将乙肝病毒传给胎儿或新生儿。
新生儿免疫系统尚未发育完全,一旦感染,超过90%会发展为慢性乙肝携带者。这意味着孩子可能终身携带病毒,后期发生肝硬化、甚至肝癌的几率也大大增加,给个人、家庭和社会带来沉重负担。
二、 核心防御:阻断母婴传播的“三步黄金法则”
要有效预防乙肝母婴传播,需要孕妈妈、家人和医院紧密配合,牢牢抓住以下三个关键环节:
1.孕前/孕早期筛查—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所有计划怀孕的女性及其配偶,以及所有初次产检的孕妇,都应主动进行乙肝五项筛查。
意义重大:这是整个阻断策略的基石。只有明确知道孕妈妈是否感染乙肝病毒、病毒复制水平如何,才能制定个性化的干预方案。切勿抱有侥幸心理!
2.孕期管理—乙肝准妈妈的“精准狙击”
孕妈妈一旦确诊乙肝病毒感染,请立即到医院进行专业评估!
关键武器—抗病毒治疗:医生会根据肝功能、乙肝病毒载量(HBV DNA)等指标进行综合评估。
如果乙肝病毒载量高(HBV DNA≥2×105IU/mL),孕中晚期(通常是孕24-28周开始)在医生指导下进行规范的抗病毒治疗至关重要!能最大程度减少胎儿在宫内和分娩过程中暴露于病毒的风险,是阻断成功的关键一环!
3.新生儿免疫预防—出生后的“双重铠甲”
这是所有环节中的重中之重!对于乙肝妈妈所生的宝宝,出生后尽快完成两项关键措施:
注射乙肝免疫球蛋白(HBIG):提供即时的、强大的被动免疫保护,中和可能接触到的病毒;
注射第1针乙肝疫苗:及时启动主动免疫。
后续要严格按照国家免疫规划程序注射疫苗。
若宝宝出生体重≥2kg,疫苗接种工作人员会给宝宝接种第二针(约1月龄)和第三针乙肝疫苗(约6月龄)。
若宝宝出生体重<2kg,需接种四针乙肝疫苗(全程接种时间分别为出生后12小时内,1月龄,2月龄和7月龄)。接种时间会因宝宝的身体状况等有所调整,具体需咨询疫苗接种机构。
全程接种疫苗是宝宝获得长期、有效保护的根本保障,任何一针都不可遗漏!
三、效果检验:乙肝妈妈所生宝宝“毕业考”
即使孕期和儿童期规范进行阻断乙肝母婴传播的相关措施,因乙肝病毒和人体作用的复杂性,仍有少数儿童可能发生感染。
因此,在完成全程乙肝疫苗接种后1-2个月,需要带宝宝去医院进行乙肝五项检测。 确认宝宝是否感染了乙肝病毒;确认宝宝是否成功产生了保护性抗体。若未产生抗体,需要再次进行全程乙肝疫苗接种,强化免疫屏障。
四、 击破谣言:扫清认知障碍的迷雾
误区1:“乙肝妈妈不能生孩子/生的孩子一定得乙肝。”
真相:只要严格遵循“筛查-评估/治疗-免疫-随访”的综合策略,阻断成功率极高(>99%)!乙肝妈妈完全可以生育健康宝宝。
误区2:“乙肝妈妈绝对不能喂母乳!”
真相:只要宝宝在出生后接受了首剂乙肝疫苗和乙肝免疫球蛋白的联合免疫,乙肝妈妈是可以放心给宝宝进行母乳喂养的!像拥抱、亲吻脸颊、共同用餐等日常生活接触,也不会传播乙肝病毒,无需过度隔离或恐慌。
误区3:“我婚检查过/打过疫苗/身体没感觉,怀孕就不用查乙肝了。”
真相:孕期筛查是精准阻断的第一步!接种过疫苗不代表没有感染可能,乙肝感染者早期也常无症状,所以及早筛查明确感染状态很重要。
误区4:“孕期吃抗病毒药会伤害胎儿,不能吃。”
真相:医生推荐用于孕期阻断的药物(如TDF/TAF)安全性良好。对于高病毒载量妈妈,不吃药的风险(传染给宝宝)远大于吃药的风险。务必遵医嘱!
误区5:“宝宝出生打了第一针疫苗就安全了,后面两针不打也行。”
真相:大错特错!只有完成全程乙肝疫苗接种,宝宝才能获得持久、有效的免疫力。漏种会极大增加感染风险。
五、共同行动:守护宝宝健康未来
预防乙肝母婴传播,是一项需要社会、家庭和个人共同努力的系统工程。其核心密码就是“孕前/孕早期筛查是前提,孕期专业评估与必要抗病毒治疗是关键,新生儿及时接受疫苗+球蛋白联合免疫是核心,全程疫苗接种是保障,安全哺乳无禁忌,按时随访验效果。”
关注“健康青岛科普资源库”微信公众号
关于我们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诊断及医疗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