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脸上白斑是“虫斑”?需要打虫子吗?
袁珍珍|北京大学人民医院青岛医院
腔隙最初的含义是指血管周围间隙,后来神经病学家 Fisher 将该概念纳入神经病学领域才逐渐产生了腔隙性脑梗死的概念。
关于腔隙性脑梗死的具体概念颇有历史争议,近年来比较统一的说法是:在多种致病因素下,如高血压、糖尿病、高凝状态等,颅内小穿支动脉受累闭塞后,其相应供血区发生脑组织缺血、坏死、继而液化所形成的在影像学上表现为直径在 0.2 mm~20 mm 之间的病灶。
严格来讲,腔隙性脑梗死属于病理学名词范畴,不能单独作为某一个具体疾病的名称。既然腔隙性脑梗死是由颅脑小穿支动脉闭塞所致,个人认为将其归入小动脉闭塞型脑梗死可能更为准确。国内外均有学者提议废除腔隙性脑梗死这一容易导致理解混乱的诊断概念。然而腔隙性脑梗死这一概念在人群中知晓率相对较高,部分患者在看到影像报告单上的「腔隙性脑梗死」诊断时会受到不小的惊吓,以为自己患有急性中风,会马上发生瘫痪、失语等一系列可怕的事件。甚至因专业壁垒的存在,部分医生也将腔隙性脑梗死与我们所熟知的急性缺血性卒中划上等号。因此极有必要将腔隙性脑梗死的相关知识点作一简单的梳理。
发病机制
在解剖学上,小穿支动脉是颅内动脉的终末分支,这些血管没有侧支循环或者侧支循环很少,这意味着其遭受疾病打击的代偿空间极少。
这些小穿支动脉因微小的动脉粥样斑块的破裂或者脱落导致该处脑组织血供中断,发生缺血坏死,继而坏死组织被巨噬细胞等清除,从而形成腔隙性脑梗死。
当然,除小穿支动脉血管本身的病变所致该处脑组织缺血坏死产生腔隙以外,因多种疾病或机体高凝状态等产生的微小栓子亦可阻塞该处小穿支动脉,同样可以产生相应的腔隙性脑梗死病灶。
临床表现
和我们所熟悉的中风一样,腔隙性脑梗死同样在中老年患者中多见,男女均可发病,甚至在一些青年患者中也可见腔隙性脑梗死病灶。
通常来讲,绝大多数腔隙性脑梗死不会产生临床症状,不会出现失语、偏瘫、感觉异常等局灶性神经系统体征,这是因为小穿支动脉供血区面积很小,受累脑组织很少,且受累脑组织即便坏死,其临床功能也可被其周围其它脑组织所代替,不会表现出相应临床症状。
当然,凡事皆有例外,如果相应部位多次发生腔隙性脑梗死,那么在该处会产生腔隙性脑梗死的叠加效应,一次无症状,多次受累则很有可能出现明显的临床症状。另外一种极端情况是受累处脑组织功能非常重要,其坏死后周围脑组织无法代替,这种情况下临床症状也将相对明显,等同于一般意义上的急性脑梗死,影像学受累很轻,但临床症状表现却很重。
因此,腔隙性脑梗塞要分情况对待,如果单纯查体时颅脑T发现有腔隙性脑梗塞而无相关临床症状只需要控制诱发腔隙性脑梗塞的相关诱因,比如控制高血压、糖尿病、戒烟戒酒、防止血液出现高凝状态等。如果有失语、偏瘫、感觉异常等较严重的临床症状,除了控制危险因素外,还需要积极住院治疗,以免出现更严重的临床症状。
关注“健康青岛科普资源库”微信公众号
关于我们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诊断及医疗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