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脸上白斑是“虫斑”?需要打虫子吗?
袁珍珍|北京大学人民医院青岛医院
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加剧,认知障碍与痴呆逐渐成为影响老年人健康的重要问题。据统计,我国60岁以上人群中,轻度认知障碍(MCI)患病率约15%,其中约1/3可能在5年内进展为痴呆。认知障碍不仅影响个人生活质量,也给家庭和社会带来沉重负担。正确认识认知障碍与痴呆,掌握早期识别与预防方法,共同守护记忆与健康。
一、认知障碍与痴呆:并非“正常衰老”,而是疾病信号
认知障碍泛指各种原因导致的认知功能(如记忆、语言、判断、执行能力等)损害,严重者可发展为痴呆。需明确的是,认知障碍并非自然衰老现象,而是一种疾病。例如,偶尔忘记约会时间与频繁忘记近期重要事件、无法规划日常事务等存在本质区别。常见早期信号包括:
记忆力显著减退:刚发生的事情反复遗忘,依赖备忘录或他人提醒,但远期记忆相对保留。
语言表达困难:词到嘴边说不出,用模糊词汇替代(如“那个东西”),理解复杂对话困难。
定向力障碍:在熟悉环境中迷路,混淆日期、季节,甚至忘记常用物品功能(如遥控器)。
判断力与执行力下降:易受骗、难以做日常决策,忽视个人卫生或安全。
情绪与行为异常:情绪波动大(易怒、焦虑、冷漠),出现重复行为(如反复整理物品)、睡眠紊乱(夜间游走)。
警惕非典型症状:部分患者早期以视空间障碍(如穿衣困难)、执行功能下降(如无法使用手机)为首发表现,易被忽视。
二、科学预防:从生活方式入手,延缓认知衰退
尽管目前无法治愈痴呆,但早期干预可显著延缓病情进展。2025年《中国阿尔茨海默病防治指南》推荐以下方法:
动脑训练,激活大脑神经可塑性
学习新技能:乐器、绘画、外语等。
益智活动:下棋、数独、拼图,每周3次以上。
数字化工具:使用AI认知训练软件(如“脑力智护”)提升记忆力。
规律运动,促进脑健康
每周150分钟有氧运动(快走、游泳、太极拳),增加脑血流,降低有害蛋白沉积。
健康饮食,护脑营养素不可少
多吃:深海鱼(Omega-3)、坚果、绿叶蔬菜(叶酸)、蓝莓(抗氧化剂)。
少吃:高糖、高脂、超加工食品(如香肠、薯片)。
积极社交,远离孤独
定期亲友聚会、参与社区活动、养宠物或做志愿者,降低痴呆风险。
管理慢性病,控制高危因素
高血压、糖尿病、高血脂是痴呆高危因素,需严格监测与治疗。
睡眠呼吸暂停(打鼾伴呼吸暂停)患者应尽早干预。
三、早期识别与应对:筛查与干预是关键
若出现上述早期信号,建议及时行动:
专业筛查:至神经内科或记忆门诊,通过量表评估(如MMSE、MoCA)、血液检测(如pTau217生物标志物)及影像学检查(PET或MRI)确诊。
40岁后建议每年认知筛查,尤其有家族史或慢性病患者。
干预策略:确诊后遵医嘱用药,结合认知训练、生活方式调整。
四、家人如何帮助认知障碍患者?
耐心沟通:用简单语言,避免指责,重复关键信息。
建立规律生活:固定作息、饮食时间,减少环境混乱。
安全防护:安装防走失设备,避免患者独自使用危险物品(如煤气)。
心理支持:理解患者情绪波动,陪伴参与简单活动,维护其尊严。
五、认知障碍防治:全社会共同责任
认知障碍防治需个人、家庭与社会协同。政府应加强早期筛查体系,社区可推广认知训练课程,家庭需提高警惕,避免将早期症状误认为“老糊涂”。早发现、早行动,可延缓病情5-10年,显著提升患者生活质量。
专家提醒:认知障碍是一种可干预的疾病,绝非“命中注定”。通过科学的生活方式、定期筛查与积极干预,每个人都能为守护记忆与晚年幸福贡献力量
关注“健康青岛科普资源库”微信公众号
关于我们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诊断及医疗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