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脸上白斑是“虫斑”?需要打虫子吗?
袁珍珍|北京大学人民医院青岛医院
一、流行病学
据报道,我国慢性胆囊炎、胆囊结石患病率为16.09%,占所有良性胆囊疾病的74. 68%。根据国外资料,在接受胆囊切除术的患者中,慢性胆囊炎占92.8%,女性多于男性(79.4%比20.6%),发病高峰在50岁左右,各年龄段所占比例分别为20~30岁占12.1%,30~40岁占18.0%,40~50岁占30.7%,50~60岁占20.4%,60~70岁占12.2%。
胆囊结石是最常见的慢性胆囊炎危险因素,慢性结石性胆囊炎占所有慢性胆囊炎的90%~95%;慢性非结石性胆囊炎则不常见,占所有慢性胆囊炎的4.5%~13.0%。
二、主要病因和发病机制
(一)慢性结石性胆囊炎的病因和发病机制
1、胆囊结石:结石导致反复的胆囊管梗阻,并造成胆囊黏膜损伤,出现反复的胆囊壁炎性反应、瘢痕形成和胆囊功能障碍。
2、细菌感染:正常胆汁应该是无菌的,当胆囊或胆管出现结石嵌顿、梗阻,则可能导致肠道细菌逆行感染。
(二)慢性非结石性胆囊炎的病因和发病机制
1、胆囊动力学异常:胆汁淤积是慢性非结石性胆囊炎的重要病因。
2、胆囊缺血:常见原因是重症疾病,如败血症、休克、严重创伤、烧伤,使用缩血管升压药,以及大型非胆道手术等,这些都可能造成胆囊黏膜缺血和局部炎性反应、坏死。
3、其他:病毒、寄生虫感染是少数胆囊炎的病因之一。饮食因素也参与慢性非结石性胆囊炎的发生,如长期饥饿、暴饮暴食、营养过剩等。
(三)祖国传统医学虽无急性胆囊炎及慢性胆囊炎的病名,但早在《内经》便有相关论述。《灵枢·五邪》曰:“邪在肝,则两胁中痛。”《素问·缪刺论》曰:“邪客于足少阳之络,令人胁痛不得息。”《灵枢·本藏》谓:“胆胀者,胁下满而痛引小腹。”
1、病因:常因情志不遂、饮食失节、感受外邪、虫石阻滞及劳伤过度等因素诱发。
1.1.情志不遂 若因情志所伤,暴怒伤肝,抑郁不舒,致肝气郁结,胆失通降,胆液郁滞,不通则痛,发为本病。
1.2 饮食失节 嗜食肥甘厚味,或嗜酒无度,损伤脾胃,致中焦运化失职,升降失常,土壅木郁,肝胆疏泄不畅,胆腑不通,发为本病。
1.3.感受外邪 外感湿热毒邪,湿热由表入里,内蕴中焦,肝胆疏泄失职,腑气不通3或热毒炽盛,蕴结胆腑,使血败肉腐 蕴而成脓,发为本病;或外感寒邪,邪入少阳,寒邪凝滞,肝胆疏泄失职,胆腑郁滞。
1.4.虫石阻滞 蛔虫上扰,枢机不利,胆腑通降受阻;或因湿热内蕴,肝胆疏泄失职,胆汁郁积,排泄受阻,煎熬成石,胆腑气机不通,不通则痛,发为本病。
1.5.劳伤过度 久病体虚,劳欲过度,使得阴血亏虚,胆络失养,脉络拘急,胆失通降,不荣则痛,发为本病。
2、病机 本病的基本病机是胆失通降,不通则痛。情志不遂、饮食失节、感受外邪、虫石阻滞,均致胆腑不通,发病多为实证。若久病体虚,劳欲过度,精血亏损,肝阴不足,胆络失养,则不荣则痛。本病病位在胆腑,与肝失疏泄、脾失健运、胃失和降密切相关。
三、诊断要点
1、反复发作性的右上腹痛,可向右肩胛下区放射。腹痛发生可与高脂、高蛋白饮食有关。
2、可伴消化不良症状,体格检查可有或无右上腹压痛。
3、超声等影像学检查。
四、治疗
对于慢性胆囊炎、胆囊结石患者,应按是否有症状、是否有并发症分别进行个体化治疗。治疗目标为控制症状,预防复发,防治并发症。
(一)无症状的慢性胆囊炎、胆囊结石治疗。
对于无症状慢性胆囊炎、胆囊结石患者而言,治疗原则是饮食调整,有症状时可利胆对症治疗,继续观察等。对某些高风险患者可采取预防性胆囊切除。
(二)有症状的慢性胆囊炎、胆囊结石治疗。
治疗以控制症状、消除炎性反应为主。1.解痉止痛2.缓解胆源性消化不良症状3.抗感染治疗
(三)外科治疗
慢性胆囊炎和胆囊结石一般首选内科治疗,但在内科治疗的基础上,如果出现以下症状和表现,则需考虑外科治疗。
1、保守治疗疼痛无缓解或反复发作,影响生活和工作者。
2、胆囊壁逐渐增厚达4mm及以上。
3、胆囊结石逐年增多和增大,合并胆囊功能减退或障碍。
4、胆囊壁呈陶瓷样改变。
(四)中医药治疗
治疗按照“急则治标,缓则治本”的原则,治疗大法是疏肝利胆。急性胆囊炎常用清热化湿通腑利胆法、清热解毒通腑泻火法治疗;慢性胆囊炎常用疏肝利胆理气解郁法、清热利湿利胆通腑法、疏利肝胆温寒通阳法、理气活血利胆止痛法、疏肝健脾柔肝利胆法、养阴柔肝清热利胆法治疗。中医治疗目标:(l)控制症状,消除炎症;(2)缩短病程,减少复发;(3)降低并发症发生率。
我院在40多年的传承发展下,在胆囊炎、胆结石的治疗上有着独特的诊疗方法。经过沉积积累形成了“溶排碎取”治疗结石的系列治疗方法,得到本专业内专家首肯。逐步开展强化排石法、三联消石法等治疗方法,并形成院内自制剂“舒肝利胆合剂”“消石利胆合剂”。
同时注重生活起居、饮食习惯的调摄,重视预防。胆囊炎患者以低脂肪、低胆固醇、适量蛋白和高维生素饮食为宜。急性发作期应禁食或无脂饮食,充分休息,以缓解疼痛;慢性期或缓解期的患者以低脂肪、低胆固醇饮食为主,适量摄入蛋白质和碳水化合物,丰富维生素,避免进食辛辣刺激性食物,要注意卫生,防止肠道寄生虫和细菌感染,注意营养的均衡,规律饮食。注意劳逸结合,寒温适宜,限烟限酒,心情舒畅。已患有急慢性胆囊炎的患者,应积极治疗,按时服药,预防复发,注意起居有常,防止过劳,避免过度紧张,适当运动,忌恼怒忧思,保持心情舒畅。
五、预后
慢性胆囊炎、胆囊结石患者一般预后良好,但一旦出现症状,或症状反复发作者,特别是对胆绞痛患者,需要积极处理,必要时行外科手术。胆囊癌的发生与慢性结石性胆囊炎有关,65%~90%的胆囊癌患者有胆囊结石,但仅有1% ~3%的胆囊结石患者发展为胆囊癌。
关注“健康青岛科普资源库”微信公众号
关于我们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诊断及医疗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