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知识
专题
竞答
直播
健康自测
健康基地
首页 知识 正文

大肠息肉是肠癌的种子

大肠息肉是指大肠腔内黏膜表面隆起,导致局部增生的一类病变。90%的结直肠癌是跟结直肠息肉有相关的。虽然说大肠息肉是癌症的种子,但是得了大肠息肉之后并不一定都会发生癌变,且息肉癌变的时间不等。大部分息肉是良性的,息肉癌变的几率及进展为大肠癌的时间与息肉的病理类型及息肉大小密切相关。

大肠息肉根据病理可分为两大类,肿瘤性息肉及非肿瘤性息肉,肿瘤性息肉包括管状腺瘤,绒毛状腺瘤、绒毛管状腺瘤、锯齿状腺瘤等,非肿瘤性息肉包括炎性息肉、增生性息肉、幼年性息肉等。肿瘤性息肉癌变率高,非肿瘤性息肉发生癌变的几率很小,但并不是一定不会癌变。其中,进展期腺瘤是尤其需要我们密切关注的,包括息肉直径超过1cm,绒毛状腺瘤或混合性腺瘤中绒毛成分>25%或存在高级别上皮内瘤变。进展期腺瘤是肠镜筛查过程中最常见的癌变病变,早期识别进展期腺瘤,对于防止复发及降低漏诊可能具有重要的意义。进展期腺瘤应积极进行内镜下切除,切除后进行规律的结肠镜随访监测,目前ESGE指南推荐完整切除>1cm的息肉或高级别上皮内瘤变的应在3年内进行首次复查,但因结肠镜检查存在漏诊率,我们建议应该更短时间内进行复查,1-2年时间为宜。

大肠息肉的发生以及癌变受多种因素影响,包括遗传、年龄、吸烟、饮酒、不合理的饮食结构以及不良的生活方式。其中,食用过多的红肉及油炸熏烤食物可能与结肠息肉的发生以及癌变存在相关性。

大肠息肉筛查:结肠镜检查

目前,结肠镜检查是临床上诊断大肠病变最有效、直接的方式,能对大肠息肉进行筛查以及跟踪监测。无论是哪种肠息肉,早期都没有不适表现,都是通过结肠镜筛查发现的,若因息肉造成便血、腹胀、黏液大便等症状,意味着息肉可能已发展到中晚期,甚至是肠癌的中晚期。我们早发现早治疗,早期肠道恶性肿瘤的五年生存率超过90%,中晚期肠道恶性肿瘤五年生存率只能达到30%左右,所以通过结肠镜检查进行早诊、早治、早筛查是非常重要的。

结肠镜检查适应的人群:

1. 对于有结直肠肿瘤家族史、腺瘤性息肉家族史的人群发生大肠息肉甚至结直肠肿瘤的风险要比普通人群高很多,所以建议40岁以上应该进行结肠镜检查。

2. 对普通人群45岁以上考虑做一次肠镜检查作为健康查体,如果没有问题,可间隔8-10年做一次。

3. 对于年轻人如果有非常明确的肠道症状如腹泻、大便变细、大便次数增多、里急后重、便血、脓血便等需肠镜检查。

不少人排斥结肠镜检查,原因是检查时可能会牵拉肠道引起不适甚至疼痛,现在已有无痛的全麻检查。结肠镜检查一旦发现有息肉,无论是哪种都应切除。

四大报警症状警惕结肠息肉

一是便血。结肠息肉患者最容易出现便血,但不少人会把大便出血误以为是痔疮的症状,结果耽误了最佳治疗时机。痔疮引发的出血往往是大便后滴血,呈鲜红色,而且在平时并不会出血。但结肠息肉引起的出血常常混杂在便中间。

二是大便习惯改变。包括大便时间、次数的改变,以及便秘或不明原因的腹泻。特别是便秘与腹泻反复交替出现,里急后重,排便不尽感。

三是粪便形状的改变。正常的粪便应该呈圆柱形,但如果息肉在结肠腔内,压迫粪便,则排出时往往会变细,或呈扁形,有时粪便表面带粘液带血。

四是腹痛、腹胀。不明原因的腹痛、腹胀,而且通过药物治疗效果不佳,更要引起警惕。

合理饮食、运动预防结肠息肉

结肠息肉作为一种消化系统病变,它与饮食习惯密切相关。第一、多吃新鲜食物,食物当中适当补充五谷杂粮粗纤维食物达到粗细结合,少食腌制的、熏烤的、油炸的食物,另外少食辛辣生冷刺激性食物;第二、尽量减少过热食物的摄入;第三、进食时要细嚼慢咽,饮食时间控制在20分钟左右;第四、少吃放置时间较长的剩菜饭,放置时间较长的剩菜会产生亚硝酸盐,亚硝酸盐属于致癌类的物质。

另外注意适量运动及戒烟限酒等,有助于预防大肠息肉的发生及癌变。

温馨提示:以上内容仅供参考,具体诊疗请遵循医生指导。

关注“健康青岛科普资源库”微信公众号

关于我们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诊断及医疗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