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知识
专题
竞答
直播
健康自测
健康基地
首页 知识 正文

重建亲子沟通,打赢“游戏”之战

 重建亲子沟通,打赢“游戏”之战

心理咨询门诊走进一家三口。来访者为初中二年级的学生小林(化名)和他的父母,所述问题为小林终日沉迷手机游戏,与父母矛盾冲突不断,而又无法正常沟通,因此来到咨询室寻求帮助。

小林妈妈有些急切,率先开口:儿子现在上初中二年级,小学时,虽然成绩不拔尖,但学习作业不用我们操心,业余喜欢唱歌鼓捣乐器,偶尔玩游戏,但不过度,那时我们一家还是很幸福的。但进入初二,小林却像变了个人,回家后常常心烦气躁,容易发脾气,停留在电脑前的时间也越来越长,刚开始我们想着孩子在学校压力大,回来玩玩放松一下也没什么,但没成想愈演愈烈,到了暑假,白天大多数的时间都用来玩游戏。我也想和孩子谈心,但谈着谈着就变成了争执……(接下来不停地抱怨小林玩游戏这件事)

咨询师打断母亲的抱怨:您有没有想过孩子为什么总是玩游戏?

小林父母一下子愣住了,似乎从来没想过这个问题。

咨询师鼓励小林表达:小林,你听了妈妈的描述有什么想法?

小林:他们根本不知道我经历了什么,上了初二之后,我原本擅长的唱歌在艺术节中表现失利,被同学泼冷水,被老师误解,我也曾尝试去沟通解释,但一直没解决。我经常心不在焉,上课越来越难以集中注意力,放学回家做作业也觉得吃力,难以完成,上学对于我来说太痛苦了,只有在游戏中我才能获得短暂的放松和快乐。

听到小林的说法,小林的父母陷入了沉默,他们似乎忘记了小林并不是一开始就玩游戏上瘾的,更不知道,孩子原来在学校经历了这么多事,受了这么多委屈,忍不住为自己没有及时发现孩子遇到的困难而自责。

在上述案例当中,小林的父母长期陷在孩子沉迷游戏的烦恼和气愤中,忘记了去挖掘孩子沉迷游戏的原因,看不到孩子玩游戏背后的内在需求。在咨询室中,小林的父母看到小林玩游戏,是由于在学校受挫后的结果,而非起因,对待小林,对待游戏的态度都缓和了许多。而小林也因父母的理解,可以心平气和的和父母倾诉学习和社交中遇到的问题,一起来寻求解决的办法。

想必类似的情况,在许多家庭曾有上演,尤其是学生放假以后。手机、电脑等电子产品,越来越成为孩子与家长之间的雷区,一触即发。大多数家长并不是完全反对孩子使用电子产品,也尝试和孩子“约法三章”,想规范使用时间,但往往实行不下去。那么,家长们到底该如何来面对孩子过度使用电子产品的问题呢?

首先,尝试换个角度,将孩子过度使用手机、过度玩游戏看作是孩子情绪受挫的信号,而非故意而为的叛逆之举。尝试去沟通,重建和孩子的信任后,才能和孩子一起去解决源头的问题。如果一味的指责孩子玩手机,只会亲手打消孩子想要沟通的欲望。

其次,当家长们想真诚的与孩子沟通,想倾听孩子的委屈时,也常常会遇到阻碍。

第一种情况,有的家长会发现:我也想和孩子聊啊,但是孩子不愿和我聊,总是嫌我烦,我也不知道该从何谈起。

如果是这样的情况,说明家长和孩子之间已经沟通不顺畅,长期处于单方面输出的沟通,家长说,孩子听,孩子缺少主动沟通主动求助的欲望。此时,便要从如何重建沟通通道开始。每天放学后,在接孩子的路上,在吃饭的餐桌上,闲聊30分钟,家长少说,多听孩子说,少聊成绩、游戏等敏感话题,多聊同学、生活等日常琐事,聊着聊着,会发现原来孩子身上,有那么多自己所不了解的地方,原来孩子,远比父母自己想象的要成熟啊。

第二种情况,有的家长会发现:孩子刚开始愿意和我聊,但聊着聊着总是一言不合就起争执,冲动的话容易脱口而出,不欢而散。

如果是这样的情况,需要家长及时踩刹车,将负面情绪摁下“暂停”键。“孩子,对不起,我现在情绪有点激动,咱们先停一停,等咱们情绪平复了之后再谈!”家长如此的回应,虽然不能实现预期的沟通效果,起码让孩子看到家长想要真诚交流的诚意,待彼此情绪稳定之后,再找机会重启话题。

家长朋友们,真正做到平等、尊重的对待孩子,赢得孩子的信任,才能够进行良好的亲子沟通。在此基础上,才有可能顺畅的交流 “电子产品”“网络游戏”等话题,孩子们才有可能接纳来自家长的建议。

温馨提示:以上内容仅供参考,具体诊疗请遵循医生指导。

关注“健康青岛科普资源库”微信公众号

关于我们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诊断及医疗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