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知识
专题
竞答
直播
健康自测
健康基地
首页 知识 正文

青少年“正常行为”和“问题行为”的区别

青少年“正常行为”和“问题行为”的区别

最近小丽妈妈格外苦恼,13岁的女儿,曾经无比乖巧,结果到了青春期就像变了一个人似的,大人说话也不听,沟通时讲不到两句话就会开吵。

放学回家后,老想玩手机,不是和同学聊天,就是打几局小游戏,爸妈劝她初中了,学习要抓紧,小丽就说自己累了一天了,就想先放松一下。

在小学时,几乎小丽的每一个好朋友,小闺蜜,妈妈都很了解,甚至也认识好朋友的妈妈。最近,小丽和班上一位成绩很不好的同学在交往,对方的父母还是离异的,小丽妈妈担心小丽受对方影响,形成坏习惯。刚一开口,就被小丽堵回去,“她才不是你想的那样!我交什么朋友不用你管!”

穿衣服也不再是妈妈挑选的款式,要自己挑,自己买。看着女儿穿的奇形怪状的所谓的“洛丽塔”样式的衣服,妈妈实在是不欣赏小丽的审美。

特别是谈及未来,小丽的看法更是让爸妈格外担心。在她看来,拼命考高中、考大学,找到所谓的稳定的工作,这样的人生太没有意思。如果能按照她的意愿做选择,她真想去做一名cosplay的模特,能经常呈现各种充满创意与美的造型。

原本亲密的一家人,现在居然变得如同陌生人一般,沟通起来往往是鸡同鸭讲。面对小丽的变化,小丽妈妈很忐忑,经常听到身边的朋友讲现在一些孩子有问题,很多都抑郁了,那小丽的行为到底是抑郁了?还是仅仅是青春期的正常行为呢?下面我们就来逐一拆解!

一、青春期的孩子,爱上网络和游戏,这正常吗?

在“流量当道”的当下,网络和游戏已经成为许多孩子生活中绕不开的存在。有不少孩子是真的喜欢游戏。他们喜欢某款游戏精美的画面和音效制作、故事剧情、游戏手感、团队合作体验等,他们会反复的玩,刷游戏里的各类宝物、装备、隐藏剧情,追求游戏带来的极致体验。对于不少年轻人来说,游戏就像一种信仰,而不仅仅是娱乐那么简单。疫情期间,大部分的孩子无法像之前那么和同学、伙伴一起上课一起玩耍,网络成为了他们的社交平台,一起聊天吐槽,一起分享学习资料娱乐八卦,一起游戏玩耍。我遇到一个孩子曾这样说:“网络对于我们00后来说,就像60后的麻将桌,70后的武侠小说,80后的港台电影,这就是我们这个年代的社交文化。”

既然网络和游戏对于青春期的孩子而言如此重要,那么父母大可不必把它看作洪水猛兽,一棒子打死。当看到孩子爱上网络和游戏时,父母可以先试着理解网络和游戏对于孩子而言意味着什么,对孩子的生活带来哪些不同,在孩子的心目中它们究竟有何意义。当心平气和的多问几个“为什么”之后,也许会发现自己之前从未留意到的孩子的某种需求,进而考虑,是否能够从其他途径和方式满足孩子同样的需求?这就需要父母的智慧与引导。

如果孩子只是将网络和游戏作为社交媒介,使用时间都是在可控的范围内,没有明显的影响学习时间和成绩,可以看作是青春期的正常行为。当然,如果有的孩子经常玩游戏到下半夜,第二天上学起不来,或者周末以及假期大多数的时间都在网络和游戏上,这样的情况,父母肯定要给与重视及干预。

二、青春期的孩子,交往父母眼中的“坏孩子”,这正常吗?

和儿童相比,青少年自我价值认同感的来源大有不同。一般来说,儿童更多是根据父母和老师对自己的评价来衡量自身的价值——“父母和老师说我好,我就觉得自己真的好。”而青春期孩子对同龄人评价的在意程度会大幅度提升——“只是父母说我好还不够,我更希望得到来自身边的同龄人的认可和接纳。”

当青春期的孩子随口蹦出“emo”“7878”“当代孔乙己”之类的在父母听来如同天书,但同龄人却能够立刻心领神会。那么,和同龄人的交往让青春期的孩子更有归属感。

另外,除了日常生活中的相互感应之外,一些相似的经历也会让青春期的孩子建立起对彼此的信任和情感联结。例如案例中的小丽,常常因为学习压力及跟妈妈的冲突,心里很郁闷,只能跟妈妈眼中的“坏孩子”倾诉。当她有一次倾诉完之后,对方回了一句“亲爱的,别难受了。父母就是这样,总觉得自己是对的。”听到这句话的时候,小丽就觉得对方是理解自己的,自己心里的孤独感一下子没有了,她知道对方和爸爸妈妈也有相似的问题。

所以,青春期的孩子不再像儿童期时,单纯听从父母的建议来交友,他们会有自己的评判和标准。建议父母们,还是带着“尊重”与“好奇”,询问孩子为什么和对方成为好朋友?即使父母不一定认同孩子的择友标准,但起码表现出对孩子自主选择朋友这个权利的尊重,这也是和孩子后续继续沟通的基础。

当然,如果孩子因为交友不善,频繁出入不适合青少年的社交场合,影响学习,成绩下降,甚至有厌学、离家出走等,父母可以明确而坚定的及时制止。必要时到专业机构,寻求专业人士的帮助。

三、青春期的孩子,总是和父母想法冲突,这正常吗?

青春期的孩子,开始有自己的想法,这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也许在父母看来,自己的社会阅历和人生经验比孩子丰富,吃过的亏比孩子多,自己看问题的广度和深度也优于孩子,自己的观点自然就比孩子的更正确,但孩子可能并不这么认为。父母认为讲的通的逻辑其实在孩子看来时完全讲不通的。例如,许多父母都觉得孩子是因为打游戏才不想读书。其实事实相反。许多孩子是在学习上遇到困难,不管怎么努力成绩都没有起色,郁闷的不行,实在不知道怎么办,才会借助打游戏逃避现实,可见,青少年会看到和父母不一样的“现实”实属正常。

另外,在不少青少年看来,当他们和大人争论时,事实层面的对错并不重要,气势上谁输谁赢更重要。在心理咨询室,许多孩子表达自己的心声:“即使我知道父母说的是对的,我也不会听他们的,因为那是他们的想法,而不是我的想法,他们要让我接受他们的想法,首先就必须让我感到他们尊重我的想法。”所以,孩子其实是需要借助和这样一个和父母争执的过程,以此向大人宣布他们的思想领土的“主权”。

所以,青春期的孩子,想法总和父母冲突是正常的,还是需要父母带着尊重与好奇去倾听孩子的观点,认可孩子主动思考的过程,对于和父母不同的观点持尊重与保留的态度。当父母这样保持尊重与克制时,孩子往往也会在情绪平静之后,会适当和父母解释或者道歉,澄清自己当时也是有点过分了。

当然,如果孩子频繁和父母发生口角冲突,甚至有肢体冲突,做出伤害自己或者父母的行动,事后仍无悔意。这样,还是建议父母带孩子寻求专业机构、专业人士的帮助。

青春期的正常行为包括那些在青少年时期经常观察和报告的行为。例如,重视自我形象,有一般的人际冲突(特别是和父母),谈恋爱,情绪变化快,喜怒无常,特立独行,追求刺激,喜欢在游戏中获得满足,偶尔尝试另类的衣服、吸烟、饮酒、染发等。这些行为不会导致自残、住院、辍学或者其他危及生命或者严重损害生活质量的后果。

案例中的小丽,虽然不是父母眼中的乖乖女,和父母时常有争吵,沟通不良,交往父母不喜欢的同龄人,偶尔尝试另类的服装,言语中不再像孩童时代单纯。但她没有因为这些行为而影响她的学校生活和学习成绩,和老师同学的关系也不错,矛盾主要集中在家庭和父母。这些都是青春期的正常行为,需要的是父母及时觉察到孩子的变化,接纳孩子进入青春期的事实,调整父母自己的状态和心态,以更加平等、尊重、好奇的态度对待孩子,那么,必将在冲突与摩擦中,彼此有新的了解和发现,重新达到新的和谐状态,顺利度过青春期!

温馨提示:以上内容仅供参考,具体诊疗请遵循医生指导。

关注“健康青岛科普资源库”微信公众号

关于我们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诊断及医疗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