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脸上白斑是“虫斑”?需要打虫子吗?
袁珍珍|北京大学人民医院青岛医院
有一些孩子,他们很少与他人有眼神的交流,叫名字也不理睬,不会恰当地使用手势,缺乏交流的意愿,不会与小朋友一起玩耍,很少说话……,他们被叫作“孤独的天使”,又被比喻为“来自星星的孩子”,他们就是孤独症孩子。
2023年8月25日是第七个全国残疾预防日,据我国残疾人普查情况统计,儿童孤独症已占我国精神类残疾首位。
孤独症谱系障碍(Autism Spectrum Disorder, ASD)是一类发生于儿童期的神经发育障碍性疾病。2006年起,我国正式将孤独症归属精神类残疾,其主要表现是在语言、社会互动、沟通交流以及兴趣行为等多方面的缺陷。
据统计,我国6-12岁儿童孤独症患病率为7‰,《中国孤独症(自闭症)教育服务行业发展状况报告》指出,目前中国孤独症患者已超1000万,0-14岁的儿童患者可能超过200万。全世界范围内孤独症的发生率正在逐年递升,仅仅从2012年-2018年,美国孤独症发生率的增长幅度就超过了56.8%。
孤独症的真正病因目前在医学界仍无定论,尚缺乏有效的药物治疗,主要治疗途径是康复训练。孤独症导致的终身残障率约为58%~78%,严重影响儿童健康及其家庭生活质量,孤独症群体的生存和生活问题,已经成了亟待全社会解决的问题。
一、孤独症儿童的早期识别和筛查
目前,普遍达成的共识是对孤独症实施“三早”原则,即早筛查、早诊断和早干预。孤独症的最佳治疗期为6岁前,若能在3岁前接受科学干预,可明显改善患儿症状和预后,6岁以后的干预效果则会显著下降,甚至可能一辈子生活在封闭的自我世界里。
只有早期筛查才能早期发现并开展早期干预,进而降低孤独症导致的儿童残障的发生率。根据国家、山东省、青岛市卫健委相关文件要求,全市已经对0-6岁儿童开展了孤独症的筛查和干预康复工作。
二、如何早期识别儿童孤独症?
1.家长如果发现孩子有以下表现,则需要尽早就医,做进一步筛查与诊断。
不(少)看:6个月后不能被逗乐(表现出大声笑),眼睛很少注视人;
不(少)应:10个月对叫他(她)名字没反应,但听力正常;
不(少)指:12个月对于言语指令没有反应,有动作手势语言,18个月不能用手指指物或用眼睛追随他人手指指向;
不(少)语:16个月不说任何词汇,对语言反应少,不理睬别人说话;
不当:12个月出现对物品的不恰当使用,包括旋转、排列,长时间不间断地盯着电风扇、转动的轮子看。
2. 带孩子定期进行孤独症初筛。
地点:乡镇卫生院或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等基层医疗卫生机构;
时间:1岁以内婴儿期4次(3、6、8、12月龄);1至3岁幼儿期4次(18、24、30、36月龄);学龄前期3次(4、5、6岁)。
三、筛查异常的儿童应该怎么办?
初筛异常的儿童,需要转诊至区级妇幼保健机构进行复筛,复筛异常的儿童,转诊至青岛市儿童孤独症诊疗中心进行诊断。
初筛、复筛机构的医生在积极联系转诊的同时,也会及时对家长进行健康宣教,开展个性化指导及干预,减轻或纠正儿童发育偏离。
确诊孤独症的孩子要立即进行干预。根据孩子的年龄、病情轻重、能力水平以及家庭状态等,在医生指导下,选择具有孤独症干预康复能力的医疗卫生机构或者医教融合机构进行康复训练,同时进行家庭干预。
孤独症孩子就像是天上的星星,各自在自己的星球遥遥相望,孤独地发射出微弱的光芒。为了让孤独症孩子更好地融入社会,我们要做到应筛尽筛、应治尽治、应救尽救,从而有效提升孤独症儿童家庭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一起为孤独症儿童的成长之路铺设坦途!
关注“健康青岛科普资源库”微信公众号
关于我们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诊断及医疗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