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知识
专题
竞答
直播
健康自测
健康基地
首页 知识 正文

警惕!远离这种“小毒虫”!

春节将至,伴随着人们跃跃欲试的出游,小蜱虫也蠢蠢欲动,在与大自然亲密接触的同时,蜱虫与你接触的机会也会显著增加,看似岁月静好的环境中却隐藏着风险。

蜱虫是什么?

蜱虫虽然被叫做“虫”,但是却是蜘蛛的“亲戚”,属于蛛形纲螨亚科。

蜱虫表面通常呈红褐色或者黑褐色。没有吸血的时候体积非常小,吸血后身体会不断增大,甚至可达小拇指指甲盖儿大小。

蜱虫喜欢在草丛、灌木丛、森林、草原或者山地等地方出没。

蜱虫的吸血部位一般在皮肤较薄,不易被搔动的部位。如人的颈部、耳后、腋窝、大腿内侧、阴部和腹股沟等处,通常被发现的时候它就已经吸得“大腹便便”了。

蜱虫“很能生”。硬蜱一生只产一批卵,饱血后在4~40天内连续将卵全部产出,一般产卵数百至数千个,有些蜱种可产卵2万个以上;软蜱一生产数批卵,每批产卵连续数日,每批可产卵50~200个,一生产卵可由数百至千余个。

蜱虫“很能活”。硬蜱寿命为几个月至1年不等。吸血后寿命较短,雄蜱活月余,雌蜱产卵后1~2周内死亡;软蜱的成虫由于多次吸血和多次产卵,一般可活5、6年,有些种类可活十几年以至二十年以上。

蜱虫有多危险?

蜱能携带传播逾200种病原体,逾100种病原体对人致病。

蜱传疾病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重症患者可引起多脏器功能衰竭而死亡;森林脑炎重症患者可出现脑膜刺激症,数小时内进入昏迷、抽  搐、延髓麻痹而死亡。此外,莱姆病、新疆出血热、Q热、蜱传斑疹伤寒、野兔热、人粒细胞无形体病、巴尔通体感染等疾病也是以蜱为主要传播媒介。需要特别注意的是,除被蜱虫叮咬外,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存在“人传人”的风险,接触患者的血液和体液也可能被感染。

某些种类的雌蜱唾液腺可分泌一种神经毒素,引起急性上行性的肌萎缩性麻痹,称为“蜱瘫痪”。如果作用于与呼吸有关的神经上较长时间,使呼吸受到抑制,人会窒息而死。

被蜱虫咬了怎么办

蜱常附着在人体的头皮、腰部、腋窝、腹股沟及脚踝下方等部位,一旦发现有蜱已咬钻入皮肤,不要生拉硬拽,以免拽伤皮肤,还易将蜱的头部留在皮肤内,应尽快找专业医疗机构取出。若无法尽快到医疗机构,可用酒精、乙醚等涂在蜱身上,使蜱头部放松或死亡,再用尖头镊子取出蜱。

蜱被取出后,叮咬处应做局部消毒处理,并随时观察身体状况,如出现发热、叮咬部位发炎破溃及红斑等症状,要及时就诊,诊断是否患上蜱传疾病,避免错过最佳治疗时机。

有蜱叮咬史或野外活动史者,一旦出现发热等疑似症状或体征,应及早就医,并告知医生相关暴露史。

即使未发现被蜱叮咬,从疫区旅行回来的人员也应随时观察身体状况,如出现发热等症状,应对疫区的蜱传疾病保持警惕。

如何避免被咬

首先要尽量避免在蜱类主要栖息地如草地、树林等环境中长时间坐卧。

如需进入此类地区,应当注意做好个人防护:穿长袖衣服;扎紧裤腿或把裤腿塞进袜子或鞋子里;穿浅色衣服可便于查找有无蜱附着;针织衣物表面应当尽量光滑,这样蜱虫不易粘附;不要穿凉鞋。

在裸露的皮肤涂抹驱避剂,如避蚊胺(DEET,只推荐2岁以上年龄的人员使用),可维持数小时有效。衣服和帐篷等露营装备用杀虫剂浸泡或喷洒,如氯菊酯、含避蚊胺的驱避剂等。

都市中除大型公园、植被茂盛地区外,一般社区内极少有蜱类生存,无需过分担心生活在都市里会被蜱虫“缠上”。


温馨提示:以上内容仅供参考,具体诊疗请遵循医生指导。

关注“健康青岛科普资源库”微信公众号

关于我们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诊断及医疗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