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脸上白斑是“虫斑”?需要打虫子吗?
袁珍珍|北京大学人民医院青岛医院
一、什么是食源性疾病
我国2015年修订版食品安全法中规定:食源性疾病指的是食品中致病因素进入人体引起的感染性、中毒性等疾病,包括食物中毒,大多数由致病菌引起的食源性疾病以消化系统症状为主,即“上吐下泻”。
食源性疾病包含三个要素:
1、致病因素要存在于食物当中。自身含有或被污染。
2、食物是传播媒介,食物本身并不致病,只是起了携带和传播致病物质的媒介作用
3、食用后出现中毒性或感染性表现(临床症状)。
以上三点缺一不可,例如食物中虽然含有少量致病菌,但致病菌的量不足以出现中毒性或感染性临床症状,也构不成食源性疾病。
二、夏季食源性疾病发生的原因
进入夏季,气温高湿度大,各类病原微生物生长繁殖加快,如果处理不当极易引发食源性疾病。主要发生的原因有: 1、使用了来源不安全的食物或用污染的生食品或原辅料。2、生熟食品交叉污染。3、烹调或加热方法不正确,加热不彻底,食物中心温度低于70℃。4、从烹调到食用的间隔时间太长,这给了细菌足够的繁殖时间。5、冷藏方法不正确,如将煮熟的食品长时间存放于室温下冷却,或冷藏温度不够。6、食用前未充分加热、煮熟,食物中水分及营养条件使致病菌大量繁殖。7、由病原携带者或感染者加工食品。8、厨房设备、餐具清洗、消毒方法不正确,以上都是夏季容易发生食源性疾病的一些原因。
三、食源性疾病的临床症状
绝大多数细菌性食物中毒以消化道症状为主,比如恶心、呕吐、腹泻、腹痛,有的可伴有发热。而由化学物引起的食物中毒,比如,亚硝酸盐中毒,表现为口唇、耳廓、舌及指甲、皮肤粘膜等出现不同程度发绀,可伴有头晕、头痛、乏力、恶心、呕吐;中度患者可出现心悸、胸闷、呼吸困难等,严重者甚至出现嗜睡、血压下降、休克等。总的来说,不同致病因子导致的食源性疾病临床症状会有差异,出现了临床症状患者还需及时就诊,主动告知医生可疑餐次、可疑食品,以便医生快速做出诊断,进而采取有效针对性的治疗措施,来缓解患者病情。
四、如何才能预防食源性疾病的发生呢?
食源性疾病可防可控不可怕,只要做到以下五点,就能克敌制胜,远离食源性疾病。
(1)保持清洁
餐前便后要洗手,洗净双手再下厨。饮食用具勤清洗,昆虫老鼠要驱除。
“饭前便后要洗手”我们从幼儿园就知道了,手卫生在预防食源性疾病方面至关重要,在做饭前和做饭过程中也要洗手,特别是在生熟食品交叉处理过程中或者接打电话以后。注意保持厨房的卫生清洁,比如餐具、筷子笼、刀具和砧板,尤其是抹布,要经常清洗和消毒,切莫成为厨房的污染源。
(2)生熟分开
生熟食品要分开,切莫混杂共保存。刀砧容器各归各,避免污染惹病生。
“生”是指还需要进行加热处理的原材料,比如生肉、生海鲜。“熟”就是直接入口的食品。生熟分开就是避免生的食品上携带的致病菌污染到直接入口的食品,引起食源性疾病。要特别注意加工生熟食品的用具也要分开,例如刀具、砧板等。
(3)烧熟煮透
肉禽蛋品要煮熟,贪吃生鲜是糊涂。虫卵病菌需杀尽,再度加热也要足。
烧熟煮透的一般原则是开锅后,再保持10-15分钟,如果食材是大块,时间还要更长一点,食材中心温度达70度以上。生吃、半生吃、酒泡、醋泡或盐腌后直接食用水产品的方法是不安全的,尽量避免生食的饮食方式。
(4)注意存放
熟食常温难久藏,食毕及时进冰箱。食前仍需加温煮,冰箱不是保险箱。
在安全的温度下保存食物。散装熟食品加工后冷藏条件下保质期一般不超过24小时,即买即食,不宜储存,不宜一次采购过多,以免因储存方式不当、储存时间过长等造成食品过期或腐败变质。购买后储存时,应注意生熟分开存于容器中或用保鲜膜包好后熟上冷下、分层放置。
绝大多数微生物喜欢室温的环境,高于70℃,或者低于4℃就很难存活。夏季,熟食在室温下存放的时间不宜超过2个小时,让食物冷却放入冰箱内保存。但冰箱不是保险箱,有些嗜冷菌如单增李斯特菌、小肠结肠炎耶尔森菌等可以生长,所以冰箱取出的食物要彻底加热或清洗干净后再食用。
(5)材料安全
饮食用水要达标,菜果新鲜仔细挑。保质期过不再吃,莫为省钱把病招。
使用安全的水和食品原料。采购食品时,要到规模大、信誉好、食品质量把关较严的商场或超市选购,不要购买、加工和食用来历不明的食物、死因不明的畜禽或水产品,不要采摘、食用不认识的野生菌类、野菜和野果,以保证食品原料的卫生安全。不食用超过保质期的食物,若罐装食物包装鼓起或者变形,坚决不食用。
五、家庭治疗误区
在炎热的夏季,尤其是咱们青岛,爱吃海鲜,很容易吃到受沙门氏菌和副溶血弧菌污染的食品,这通常会导致腹泻、腹痛、发热、恶心、呕吐等症状,严重者会出现休克,免疫力低下的甚至死亡。因此大家在出现了上述临床症状后,要尽早到正规医院就诊,不可忽视。避免自行乱服药物,以免造成严重后果。
良好的食品安全环境需要我们大家的共同努力,让我们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提高食品安全意识,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远离食源性疾病。
关注“健康青岛科普资源库”微信公众号
关于我们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诊断及医疗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