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知识
专题
竞答
直播
健康自测
健康基地
首页 知识 正文

当怀孕遇见高血压…… ——全国高血压日,关注妊娠期高血压疾病

2020年10月8日是第23个“全国高血压日”,今年的宣传主题是“18岁以上知晓血压”。在全民普及高血压知识的日子里,正在备孕或已经怀孕的准妈妈们是否知晓自己的血压呢?是否知晓高血压对母婴健康的影响呢?近年来,我市曾经发生过多例妊娠期高血压的孕产妇,因为没有认识到疾病的严重性,不遵从医生意见积极控制血压,也不配合到医院规范产检,最终导致胎死宫内甚至母子双亡的悲剧发生。

那么,就让小编带准妈妈们来了解一下妊娠期特有的高血压--妊娠期高血压疾病。

一、什么是妊娠期高血压疾病?

妊娠期高血压疾病严重威胁母儿健康和安全,是产科常见的并发症,也是孕产妇死亡的重要原因之一,尤其子痫前期-子痫是导致孕产妇及围生儿病死率升高的主要原因之一。目前,将妊娠相关高血压疾病概括为4类,包括妊娠期高血压、子痫前期-子痫、妊娠合并慢性高血压、慢性高血压伴发子痫前期。

二、妊娠期高血压疾病的高危因素?

孕妇年龄≥40岁

子痫前期病史

有内科疾病史或潜在的基础疾病,如高血压、慢性肾炎、糖尿病或自身免疫性疾病等

初次产检时,体质指数(BMI)≥35Kg/m2

子痫前期家族史(母亲或姐妹)

多胎妊娠、首次怀孕、妊娠间隔≧10年

孕早期收缩压≥130mmHg或舒张压≥80mmHg

不规律的产前检查等

特别提醒:不是每例子痫前期孕妇都存在所有的风险因素,而且,多数子痫前期见于无明显风险因素的所谓"健康"孕妇。

三、妊娠期高血压疾病的临床表现有哪些?

(一)妊娠期高血压

妊娠20周后首次出现高血压,收缩压≥140mmHg和(或)舒张压≥90mmHg;尿蛋白检测阴性。

(二)子痫前期-子痫

1、子痫前期:妊娠20周后孕妇出现收缩压≥140mmHg和(或)舒张压≥90mmHg,伴有下列任意1项:尿蛋白定量≥0.3g/24 h,或尿蛋白/肌酐比值≥0.3,或随机尿蛋白≥(+);无蛋白尿但伴有以下任何1种器官或系统受累:心、肺、肝、肾等重要器官,或血液系统、消化系统、神经系统的异常改变,胎盘-胎儿受到累及等。

2、子痫:子痫前期基础上发生不能用其他原因解释的强直性抽搐。

(三)妊娠合并慢性高血压

既往存在高血压或在妊娠20周前发现收缩压≥140mmHg和(或)舒张压≥90mmHg,妊娠期无明显加重或表现为急性严重高血压;或妊娠20周后首次发现高血压但持续到产后12周以后。

(四)慢性高血压伴发子痫前期

慢性高血压孕妇妊娠20周前无蛋白尿,妊娠20周后出现尿蛋白定量≥0.3g/24h或随机尿蛋白≥(+);或妊娠20周前有蛋白尿,妊娠20周后尿蛋白量明显增加;或出现血压进一步升高等重度子痫前期的任何1项表现。

四、妊娠期高血压疾病对母儿的影响?

本病基本病理生理变化是全身小血管的痉挛。全身各系统脏器灌流减少,对母儿造成危害,甚至导致母儿死亡。

由于母体供血不足会引起胎儿生长受限、胎盘早剥等。而高血压造成的全身小血管痉挛也会使产妇发生弥散性血管内凝血、脑水肿、甚至心衰、肾衰等。

五、妊娠期高血压疾病怎么治疗?

妊娠期高血压疾病的治疗目的是:预防重度子痫前期和子痫的发生,降低母儿围产期并发症发生率和死亡率,改善围产结局。

治疗基本原则是:休息镇静、降压、解痉,有指征地降压、纠正低蛋白血,适时终止妊娠。

六、如何预防妊娠高血压疾病?

当准妈妈们对妊娠高血压疾病有一定了解后,是不是想着怎么预防这种疾病呢?其实要预防妊娠高血压疾病也很简单,准妈妈们看过来!

1、孕期规范产检。积极规范的产检有利于早期发现妊娠期高血压疾病,及时遵医嘱合理用药,避免疾病严重发展。尤其对于前期症状不典型的孕妇,要警惕水肿、体重过增、前期高血压(血压异常波动)、血小板进行性下降、低蛋白血症、胎儿生长不良趋势等预警因素,做到早预警、早发现、早处理。

2、进行自我保健。建议家中自备血压计,定期监测血压,注意观察有无水肿、头痛等不适症状,一旦有异常应及时就诊。

3、注意既往史。如果是曾经怀孕时有过妊娠期高血压疾病的孕妈妈,更要注意随时检查身体状况。

4、注意营养和休息。要保证充足的睡眠,每日夜间有8-10小时的睡眠时间,睡觉时建议选择左侧卧位;合理安排膳食,在日常饮食上注意选择高蛋白、低油脂的食物,保证维生素及矿物元素的补给,全身浮肿的患者需要严格限制盐量的摄入。

5、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情绪大起大落也是导致血压改变的危险因素,所以孕妈妈们一定要注意保持心情愉快。

6、建议做适量的运动,如散步和简单的家务劳动。

妊娠高血压可防可治,掌握更多相关的知识,有助于孕妈妈们平稳安全渡过孕期,顺利分娩。

温馨提示:以上内容仅供参考,具体诊疗请遵循医生指导。

关注“健康青岛科普资源库”微信公众号

关于我们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诊断及医疗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