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脸上白斑是“虫斑”?需要打虫子吗?
袁珍珍|北京大学人民医院青岛医院
夏季,是一年四季中第二个季节,从立夏起至立秋结束,包括立夏、小满、芒种、夏至、小暑、大暑六个节气。小满节气期间南方的暴雨开始增多,降水频繁;民谚云“小满小满,江河渐满”。小满中的“满”,指雨水之盈。在北方地区小满节气期间降雨较少甚至无雨,这期间气温上升很快,这个“满”不是指降水,而是指小麦的饱满程度。气温高是夏季最显著的气候特征。春生、夏长、秋收、冬藏,夏季是许多农作物旺盛生长的最好季节,充足的光照和适宜的温度以及充沛的雨水给植物提供了所需的条件。
一、夏季暑邪致病特点:
(1)暑为阳邪,其性炎热。暑邪伤人,多出现一系列阳热症状,如壮热,心烦,面赤,脉象洪大等。
(2)暑多挟湿。暑季除气候炎热外,且常多雨而潮湿,热蒸湿动,使空气中湿度增加,故暑邪为病,其临床特征,除发热,烦渴等暑热症外,常兼见四肢困倦,胸闷呕恶,大便塘泻而不爽等湿阻症状。
(3)暑性升散,耗气伤津。汗出过多,则耗伤津液,津液亏损,即可出现口渴喜饮,尿赤短少等症。暑热之邪,扰动心神,则心烦闷乱而不宁。在大量汗出的同时,往往气随津泄,而致气虚。所以伤于暑者,往往可见气短乏力,甚至突然昏倒,不省人事。
夏季是万物繁茂的季节,阳旺之时,人体的阳气最易发泄,因而养生活动要注意养阳。例如:精神调养上要求神清气和,快乐欢畅,使人体气机宣畅;起居上宜晚卧早起,中午暑热最盛之时适时午睡,以避炎热并消除疲劳;饮食宜清淡爽口,易于消化,切忌贪凉饮冷太过,注意保养阳气;运动要适度,宜安排在傍晚或清晨进行,以避其暑热,防止对人体的阳气津液消耗过大。
二、夏季饮食调理:怎样才能清淡有营养?
中医理论认为:“夏三月,此为蕃秀。”就是说,夏天季节,万物生长繁荣茂盛,此时人体气机流畅,新陈代谢旺盛,皮毛疏松,容易出汗,消耗较大;加上小儿生长发育迅速,需要较多营养。但因天气炎热,人们食欲降低,尤其是小儿喜食冷饮品,更易引起食欲下降,胃口欠佳,往往达不到身体对营养的需求。为解决这一矛盾,先要选择富有营养的食物,清淡饮食能清热、防暑、敛汗、补液,还能增进食欲。热量低、水分多、维生素足、矿物质、优质蛋白够。
1.多吃新鲜蔬菜瓜果,如蔬菜、瘦肉、鱼类、蛋类、粮食、水果、豆浆、牛奶等,合理分配于一日三餐或四餐的膳食中。烹调要注意色、香、味,款式要多样化,颜色要鲜美,味道清淡爽口,不宜太油腻,这样才能增加小儿食欲,保证有足够的营养。
2.饮食调养宜常吃具有清利湿热、养阴作用的食物,如赤小豆、薏苡仁、绿豆、冬瓜、黄瓜、水芹、荸荠、黑木耳、胡萝卜、西红柿、西瓜、山药、鱼、鸭肉等,忌吃膏粱厚味、甘肥滋腻、生湿助湿的食物,也可配合药膳进行调理。
多喝粥汤。孩子出汗多,食欲不好,可用各种营养保健粥来开胃,并调理身体。如早、晚进餐时食粥,午餐时喝汤,这样既能生津止渴、清凉解暑,又能补养身体。在煮粥时加些荷叶(称荷叶粥),味道清香,粥中略有苦味,可醒脾开胃,有消解暑热、养胃清肠、生津止渴的作用。在煮粥时加些绿豆或单用绿豆煮汤,有消暑止渴、清热解毒、生津利尿等作用。干扁豆浸透与大米同煮成粥,能清暑化湿、健脾止泻。此外,莲子粥、薄荷粥、银耳粥、葛根粥、苦瓜粥都是夏季的好食品。还可适当饮些清凉饮料,如酸梅汤、菊花茶等。但冷饮要适度,不可偏嗜寒凉之品,否则会伤阳而损身。另外,吃些醋,既能生津开胃,又能抑制杀灭病菌,预防胃肠道病。
3.补充充足维生素,如多吃些如西红柿、青椒、冬瓜、西瓜、杨梅、甜瓜、桃、梨等新鲜果蔬;水果按照性味可分为三类:寒凉性、温热性、甘平性。
寒凉的水果容易伤人阳气,虚寒体质要避免食用,适宜热性体质食用,代表水果西瓜、山竹;
温热的水果容易引起火气,热性体质要避免食用,适宜虚寒体质食用,代表水果荔枝、榴莲、龙眼;
甘平的水果则无明显导致体质失衡的作用,故而日常食用均可,代表水果苹果、桃。
4.补充水和无机盐,特别是要注意钾的补充,豆类或豆制品、水果、蔬菜等都是钾的很好来源。多吃些清热利湿的食物,如西瓜、苦瓜、桃、乌梅、草莓、西红柿、黄瓜等都有较好的消暑作用;
5.适量地补充蛋白质,如鱼、瘦肉、蛋、奶和豆类等都是最佳的优质蛋白。
三、初夏保健要点:警惕温差,益气养阴、健脾祛温
1.早晚温差大,风凉湿气重,幼儿衣服的增减要适当,最好能根据天气预报决定当天穿多少衣服。
2.初夏季是传染病多发季节,流感、呼吸道合胞病毒、新冠等等。注意家中空气的流通,家中有人感冒,请要保持开窗通风,及时治疗。
3.教育幼儿注意卫生,防止病从口入。要用流动水和肥皂洗手。吃瓜果要洗净去皮,蔬菜要洗净,绿色蔬菜经充分浸泡,洗净断生后食用。
4.不宜在烈日下做过于剧烈的运动,注意防晒,避免大汗淋漓,伤阴也伤阳。幼儿运动后容易出汗着凉,请在幼儿运动前先脱去一件外衣,在运动后再及时穿上。勤洗脸、洗澡,大汗后不宜冲凉水澡。
5.不宜用各种饮料代替白开水。各种饮料,如汽水、果汁、可乐等,由于含较多的糖分机电解质,宝宝过多摄入,会影响其食欲和消化功能,而且过多糖分也会使宝宝发胖。
6.注意保持幼儿生活作息时间规律、充足睡眠。
四、冬病夏治:“圣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以从其根”,这是在《内经》中对于冬病夏治的论述。儿童好发于冬季的呼吸系统疾病如哮喘、过敏性咳嗽、过敏性鼻炎、腺样体肥大等疾病,多是因患儿素体虚寒,正气不足,如现代医学所解释的免疫力低下,无法做到“正气存内,邪不可干”;三伏贴就是利用人体在夏季阳气旺盛,营卫调达、腠理开达的生理特点,通过穴位贴敷、艾灸等方法,来温煦机体,扶助正气,驱散寒凝,达到防治和减少患儿生病频率的一种中医特色疗法。
1.什么是冬病夏治?
冬病夏治是指对于一些在冬季容易发生或加重的疾病,在夏季给予针对性的治疗,提高机体的抗病能力,从而使冬季易发生或加重的病症减轻或消失,是中医学“天人合一”的整体观和“未病先防”的疾病预防观的具体运用。
2.冬病夏治的理论依据?
冬病夏治是我国传统中医药疗法中的特色疗法,它是根据《素问·四气调神论》中“春夏养阳”、《素问·六节脏象论》中“长夏胜冬”的克制关系发展而来的中医养生治病指导思想。
3.冬病夏治的作用机理
冬为阴,夏为阳,“冬病”是指某些好发于冬季或在冬季易加重的虚寒性疾病,由于机体素来阳气不足,又值冬季外界气候阴盛阳衰,以致正气不能祛邪于外,或重感阴寒之邪,造成一些慢性疾病如慢性咳嗽,哮症、喘症、慢性泄泻、怕冷、体虚易感等反复发作或加重。“夏治”是指在夏季三伏时令,自然界和机体阳气最旺之时,通过温补阳气,散寒驱邪,活血通络等治疗措施,一方面能增强机体抵抗病邪能力,另一方面又有助于祛除阴寒之病邪,从而达到治疗或预防上述冬季易发生或加重的疾病的目的。
小儿生理特点是“肺常不足”“脾常不足”,年龄越小越明显,所以小儿容易反复患感冒、过敏性鼻炎等呼吸道疾病,具有冬季多发、夏季缓解的特点。而且由于患儿处于生长发育期,机体生机蓬勃,脏腑之气清灵,随拨随应,对各种治疗反应灵敏,且宿疾较少,病情相对单纯,因而一般病情好转的速度较成人快,疾病治愈的可能性也较成人大,治疗效果也好。
4.三伏贴的使用方法?
如药物贴敷、艾灸、或内服药物、药膳等,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治疗措施为三伏天的药物穴位贴敷(即天灸疗法,常采用具有温通功效的中药组方制成贴敷药物),因其疗效明显、操作简便、费用低廉、无明显副作用而得到了广泛的应用。经历代中医学家的反复实践发现,在夏季的三伏天用中药穴位贴敷治疗冬天容易发作或加重的疾病疗效显著,三伏是指初伏、中伏、末伏的合称,是一年中最炎热的时候,从夏至后第三个庚日为初伏,第四个庚日为中伏,立秋后第一庚日为末伏。根据具体的病证选用不同的穴位,分别于三伏天各敷一次。病史较长或病情较为顽固者可适当增加贴敷次数,贴敷时间以机体自我感觉可以耐受为度,但一般不超过24小时。不同的体质和不同的病证选用不同的穴位,同时可配合辨证施治的中药内服等治疗措施,冬病夏治的疗程最好连续应用3~5年。
5.冬病夏治的适应症
(1)呼吸系统疾病
慢性咳嗽、哮喘、慢性支气管炎、反复感冒呼吸道感染、过敏性鼻炎、慢性鼻窦炎、慢性咽喉炎等。
(2)消化系统疾病
慢性胃炎、慢性肠炎、消化不良、功能性腹痛等。
6.三伏贴的禁忌证
(1)有严重心、肝、肾、脑疾病患者、恶性肿瘤患者、严重糖尿病患者、严重过敏体质者、皮肤长有疱、疖或皮肤有破损者。
(2)处于疾病发作期(如发热、正在咳喘等)的患者。
(3)阳盛体质易上火之人。
8.三伏贴的注意事项
(1)药物穴位帖敷后如有局部皮肤出现瘙痒时,不要用手搔抓以防感染。敷贴4~24小时后,局部若有发痒发热,皮肤发红为正常;若皮肤出现水疱,涂烫伤膏或紫药水,敷贴24小时内患者禁用冷水洗澡,不曝晒。
(2)慎食寒凉肥甘滋腻之品,夏季炎热,往往易贪凉饮冷,若大量进食寒凉之品,则易致中阳受损,脾胃虚弱,甚至损及一身之阳气,影响治疗效果。若服用大量肥甘之品,易伤脾胃,影响消化,易导致阳气不运,变生它病。
(3)冬病夏治包含了中医丰富的理论基础和实践经验,建议在正规医院医生的指导下,根据个体的体质和病证的具体表现辨证施用。
1、艾灸条治疗
青岛作为一个海滨城市,其海洋性气候是导致鼻炎特别是过敏性鼻炎高发的一个重要原因,其中鼻塞流涕是常见症状之一,可单独存在,也可见于支气管炎、肺炎等,特别是婴幼儿易发生。婴幼儿鼻腔发育不成熟,鼻黏膜稚嫩浅薄,血管非常丰富,易受冷热空气刺激及致病微生物攻击而导致鼻黏膜充血水肿、分泌物增多,从而出现鼻塞。婴幼儿常因鼻塞、呼吸不畅而造成睡眠不安,哭闹不止,吃奶困难。鼻塞严重可导致呼吸困难甚至脑缺氧。西医治疗多给予具有收缩血管成分的滴鼻剂滴鼻,或口服抗组胺、伪麻黄素药物以减轻症状,但久用可反跳性充血导致药物性鼻炎及其他并发症 家长常常因担心药物的安全性及不良反应而不愿使用西药。另外,服药困难也是婴幼儿的一大难题。而艾灸条治疗作为一种安全有效、无痛苦的外治方法,易于被家长及患儿接受,且临床已证明对过敏性鼻炎效果。
2、中药饮片体质与疾病调理+推拿保健
主要用于治疗体质偏差,反复呼吸道感染的患儿。反复呼吸道感染是指 1 年以内发生上、下呼吸道感染的次数频繁,超出正常范围,是儿科临床最常见的疾病之一 ,给家庭、社会造成较大的负担。 对反复呼吸道感染的防治研究越来越受到医学界的广泛重视。但是西医学目前尚缺乏理想的有针对性的药物和治疗手段,主要是对症处理和免疫调节剂的应用。但是中医未病先防的治疗理念与此相契合,三伏天运用饮片及保健推拿来提高儿童的正气,以达到预防感染的目的。
3. 食疗
由于小儿生理病理特点,生病期间易夹惊、夹滞,而夏季多患脾胃病,脾脏升清降浊功能减低,出现食欲不振、乏力、腹泻等症状,脾胃虚弱的人,应及时调理好饮食,营养清淡充足又不增加脾胃负担,建议少食多餐。
4. 隔物灸
所谓隔物灸,是指施用灸法时, 将艾炷或艾条放置在姜片 (隔姜灸)、蒜片(隔蒜灸)、食盐末(隔盐灸)或药品制成的薄饼(附子饼灸等)上施灸的方法,又称隔药灸。隔物灸不仅有艾灸温经散寒、活血通脉、消瘀散结以及防病保健的作用,还兼具所选用药物的治疗作用。本科室主要应用在呼吸系统如咳嗽,哮喘等,消化系统疾病如腹泻等。
5.香囊:古人认为人是吃五谷杂粮生百病的,而病从口入,多为邪杂之气,经口鼻吸入。人们在长期同各种病魔斗争过程中,发现佩戴香包能驱邪解毒。在传染病开始抬头的时候,古人为了确保孩子们的健康,用中药制成香袋拴在孩子们的衣襟和肩衣上。以作驱虫祈福辟邪之用。
现代研究认为中药香囊里的中草药浓郁的香味散发,在人体周围形成高浓度的小环境,而中药成分通过呼吸道进入人体,芳香气味能够兴奋神经系统,刺激鼻黏膜,使鼻黏膜上的抗体——分泌型免疫球蛋白含量提高,不断刺激机体免疫系统,促进抗体的生成,对多种致病菌有抑制生长的作用,还可以提高身体的抗病能力。同时,药物气味分子被人体吸收以后,还可以促进消化腺活力,增加分泌液,从而提高了消化酶的活性,增强食欲。儿童鼻黏膜上的分泌型免疫球蛋白的含量较低,很容易患上呼吸道感染性疾病,因此最适合佩挂香囊。让儿童经常将香囊置于衣兜、枕边,会有效的提高体质,预防感冒。
关注“健康青岛科普资源库”微信公众号
关于我们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诊断及医疗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