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捉“谣”记 | 手机和电脑壁纸换成绿色,能预防视疲劳?
|山东第一医科大学附属青岛眼科医院
都说小小少年无忧无虑,但自从儿少精神科开诊后却发现,现在的小小少年们已经开始了“少年初识愁滋味”。然而,家长们往往不能第一时间意识到是孩子的情绪出现了问题,有的认为是孩子“青春期”叛逆,有的认为是因为沉迷手机游戏,有的认为是交友不慎。当孩子出现了消极的言行或是影响到上学时,才意识到孩子的情绪需要进行干预了。
12岁的小A在妈妈的陪同下进入诊室。小A的妈妈不停数落着她这1年的“缺点”,比如厌学、成绩下降,沉迷于手机和网络游戏、不愿意和父母交流,容易生气、莫名奇妙的就发起脾气把自己关在屋里不出来等等。相较于妈妈“喋喋不休”的汇报,小A在诊室里始终低头沉默一言不发。经过医生耐心的检查后,发现小A已经达到中度抑郁的诊断标准,建议进行系统的抗抑郁治疗,而小A的妈妈却对此表现非常惊讶,“我的孩子就是厌学和沉迷手机,怎么就抑郁了呢?”
由于认知及社会功能的发展差异,部分儿童青少年抑郁患者往往不会像成年患者那样会明确的对外表达出自己不开心、没兴趣或是消极的想法体验,因此家长会忽视孩子的情绪问题。下面这些特点高度提示孩子具有抑郁情绪的可能性:
1、躯体不适
类似成人的躯体化障碍表现,反复的头疼、出汗、心慌、眩晕、耳鸣、腹痛等,但多次就诊检查未发现器质性改变。
2、退缩表现
厌学,社交减少、不愿意与伙伴交往玩耍,过度依恋家长,迷恋手机、电子游戏等。
3、情绪不稳定
小刺激大反应,甚至莫名的发脾气。烦躁易怒,与老师同学关系不良,常与家长冲突顶撞。
4、敏感多疑
疑似听到有人叫自己的名字、评论自己。感觉有人议论自己、看不起自己。
5、状态变化
出现学习困难、成绩下降。食欲欠佳、睡眠改变。
莫名哭泣流泪,频繁讨论“死亡”相关话题。有非自杀目地的蓄意自伤行为,如吞药、划破皮肤、用锐器扎自己等。
如果孩子出现上述表现,建议立即至儿童精神科进行专业的评估及诊断。如有必要,进行药物、物理及心理治疗的综合干预手段改善患儿的抑郁情绪体验,避免患儿抑郁情绪的进一步加重及减少对社会功能的不良影响,早日走出情绪的低谷,做一个快乐积极、健康向上的小小少年。
关注“健康青岛科普资源库”微信公众号
关于我们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诊断及医疗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