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知识
专题
竞答
直播
健康自测
健康基地
首页 知识 正文

遇到孩子心理健康问题,家长该怎么办?

遇到孩子心理健康问题,家长该怎么办?

儿童青少年时期是心理健康问题高发期,面对常见的儿童心理健康问题家长该如何关注了解?遇到孩子心理健康问题家长该怎么办?

一、孩子出现心理健康问题会有哪些影响?

孩子出现心理健康问题,如果不及时调整和控制,很多儿童青少年时期精神心理方面的问题会影响终身。

1、情感方面

焦虑和抑郁:孩子可能经历情感波动,表现为焦虑、抑郁等情感问题。

情绪不稳定:可能表现出易怒、情绪不稳定或情感淡漠等问题。

2、认知方面

学业困难:心理问题可能影响学习能力,导致学业困难或注意力不集中,孩子甚至会产生厌学。

自我概念问题:孩子的自我认知和自尊心可能受到影响。

3、社交方面

人际关系问题:孩子可能难以建立和维护健康的人际关系,可能出现孤独感或社交回避。

冲突行为:可能表现为攻击性行为、冲动行为或社交退缩。

4、行为方面

问题行为:可能表现出不适当的行为,如反抗、逃避责任或规则等。

自我伤害:一些孩子可能出现自我伤害的行为,需要及时干预。

5、身体健康

身体症状:心理问题可能表现为身体上的症状,如头痛、腹痛、失眠等。

6、学习成绩

学业下滑:心理健康问题可能影响学业表现,对未来的学校和职业前景产生负面影响。

职业发展:一些长期存在的心理问题可能在成年后对职业生涯产生持续影响。

7、家庭关系

亲子关系:可能导致亲子关系紧张,沟通不畅,增加家庭压力。

家庭功能:家庭可能需要花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来处理孩子的心理健康问题,对家庭功能造成挑战。

及早识别和处理孩子的心理健康问题是非常重要的,以便提供适当的支持和干预,帮助他们更好地应对生活中的各种挑战。心理健康的问题如果不及时诊断治疗好的话可能会影响终身,早期干预非常关键。

二、如何辨别孩子是否有心理健康问题?

辨别孩子是否存在心理健康问题需要综合考虑多个方面的因素。

1、行为变化

突然的行为改变,如变得更加冲动或沉默。

变得易怒、暴躁或情绪波动大。

2、学业表现

学业下滑,出现不寻常的学习问题。

对学校表现丧失兴趣,不愿意参与学校活动。

3、情绪问题

明显的焦虑、抑郁症状。

经常表现出害怕、担忧、沮丧的情绪。

出现过度自责或低自尊。

4、身体症状

经常出现头痛、腹痛或其他身体症状,而无明显的生理原因。

长期失眠或过度睡眠。

5、社交关系

与同龄人关系紧张或出现问题。

社交回避,不愿意参与社交活动。

6、注意力和集中力

难以集中注意力,表现出多动、冲动或自控力差。

在学业或其他活动中难以保持专注。

7、生活事件的反应

对生活中的变化或重大事件反应强烈,如家庭变故、搬迁等。

8、身体自理能力

自理能力下降,如忽视个人卫生或饮食习惯变差。

9、消极的自我表达

表达对未来感到无望、无助或没有意义的看法。

10、自伤行为

显示出自伤倾向,如割腕、撞墙等。

家长们注意啦!

孩子出现这些情况需要寻求帮助

1、 孩子行为明显和其他同龄孩子不一样,对家长或他人有攻击性。

2、 发现孩子没有朋友,或同学关系发生明显变化。

3、 孩子情感淡漠、或遭受校园霸凌。

4、 家长不知道如何处理亲子关系,需要帮助和支持。

三、那我们家长应该怎么办呢?

1、了解孩子心中的“自己”

可以让孩子画一张画代表自己,然后问孩子你觉得你有哪些优点,有哪些不足?看看孩子说出的优点多,还是不足多。如果孩子说出自己的不足远远多于自己的优点,说明他对自己的自我认知更多是负面的、消极的。家长要在平时的沟通交流中,多鼓励孩子、认可孩子,多给孩子正面的反馈。

2、了解孩子心中的“家”

可以让孩子画一张画代表家庭,让孩子拿小动物代表家人。比如孩子拿狮子代表爸爸,你可以问,这是一头怎样的狮子呀?孩子如果说,“这是一头凶猛的狮子,它会吃其他动物”,我们就可以了解到爸爸在他的心里是一个很吓人的形象,让他感到很害怕。

3、了解孩子心中的“支持系统”

可以让孩子玩剪纸游戏“支持小队”,就是剪出手拉手的几个小人,问问孩子遇到困难时,谁能支持你、安慰你 。这样可以了解孩子在学校的人际关系,有没有朋友,跟朋友间的关系怎么样。

4、了解孩子心中的“情绪”

可以用画情绪脸谱的游戏了解孩子的情绪,让孩子画一下今天的情绪脸谱,这样家长就能知道孩子今天在学校的情绪状态,有什么开心的事,什么不开心或者生气的事情。孩子画完后,跟孩子聊一聊,帮助孩子表达情绪、认知情绪。

5、了解“亲子关系”

家长可以和孩子一起玩搭房子的游戏,在游戏过程中,感受下自己是否对孩子的需求足够敏感,能够支持和跟随孩子,自己是多指挥孩子还是多给孩子独立空间,自己给孩子设置的挑战是孩子能够完成的还是太难会挫败孩子,自己设定的规则是僵化的还是灵活的。

温馨提示:以上内容仅供参考,具体诊疗请遵循医生指导。

关注“健康青岛科普资源库”微信公众号

关于我们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诊断及医疗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