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知识
专题
竞答
直播
健康自测
健康基地
首页 知识 正文

读懂青少年的“情绪求救信号”

一、现状:易忽视的“无声呐喊”

世界卫生组织数据显示,全球10-19岁青少年中,约13%患有精神疾病,抑郁症、焦虑症是青少年致残主因。

然而,青少年情绪表达往往隐晦,像加密的“摩斯密码”,家长和老师若缺乏“解码”意识,易错过最佳干预时机,约60%的青少年情绪问题因未被及时识别而恶化。

二、四大“求救信号”:从行为变化中看见心理危机

1.“快乐面具”下的反常沉默

突然变得孤僻、回避交流,或强装开朗却眼神空洞;频繁抱怨“没意思”“累”,需警惕情绪低落。

2.身体“报警”:失眠、暴食与疼痛

无器质性病变的头痛/腹痛,暴饮暴食/厌食、昼夜颠倒等生物节律紊乱,常是心理压力的躯体化表现。

3. 学业“断崖式滑坡”与自伤痕迹

成绩骤降、注意力涣散,或手腕等部位出现不明伤痕(如刀割),需重视自我伤害倾向。

4. 网络“暗语”:藏在社交动态里的隐喻

反复发布“死亡”“解脱”相关图文,或给好友分配“遗物”,可能是绝望情绪的间接呼救。

三、三步应对法:科学回应“求救信号”

1. 放下评判,倾听“情绪温度”

用开放式提问“你最近好像不太开心,愿意和我聊聊吗?”代替指责“你整天丧着脸给谁看?”降低防御感。

2. 借助专业工具筛查

使用《PHQ-9抑郁症筛查量表》等工具,评估情绪状态,避免主观臆断。

3. 构建“支持联盟”,及时转介

联合学校心理老师、精神科医生制定干预计划,全国心理援助热线(如12356),告知“求助是勇敢者的选择”。

“看见”即治愈的开始。读懂青少年的“心语”,让每一句无声的呼救,都能得到温柔的回响。

温馨提示:以上内容仅供参考,具体诊疗请遵循医生指导。

关注“健康青岛科普资源库”微信公众号

关于我们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诊断及医疗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