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知识
专题
竞答
直播
健康自测
健康基地
首页 知识 正文

关于震颤您知道多少?

在门诊上经常遇到这样的患者,头部、下颌、上肢、下肢不自主的抖动,影响其工作和生活,带来焦虑情绪,在医学上称为震颤。

今天带大家认识震颤,震颤是身体某一部位节律性抖动。根据症状可分为以下几种类型:

1.姿势性震颤:某种姿势时出现的震颤,如双手平举时震颤。常见于特发性震颤,此类震颤一般无潜伏期(双手平举后即刻出现震颤),表现为双手对称性震颤,可伴有头部、下颌部、声音震颤,病程在3年以上,除震颤无其他神经系统体征,50%患者饮酒后震颤可短暂缓解,大部分有家族史。特发性震颤病程良性,进展缓慢,治疗可达满意效果。轻症可不服药,仅放松情绪,避免劳累,症状严重者可口服药物治疗,若药物效果欠佳可选择注射肉毒素或行手术治疗,预后好。

2.静止性震颤:是指在安静放松状态下出现的震颤,通常是偏侧起病,震颤频率低(4-6Hz),呈搓丸样,情绪紧张激动时加重,入睡后消失。常见于原发性帕金森病患者,药物治疗包括多巴胺相关药物及非多巴胺相关药物及立体定向手术治疗。

3.小脑性震颤:多为意向性震颤,接近目标时震颤加剧。常见病因有酒精性小脑变性、遗传性脊髓小脑共济失调。

4.红核震颤:低频率(3-5Hz),大幅度震颤,多表现为姿势性、动作性、静止性震颤。常见病因为脑血管疾病导致的中脑损伤,主要损伤红核及小脑上脚。

5.肌张力障碍性震颤:肌张力障碍受累区域出现的抖动,肌张力障碍区与发生震颤区域一致。如痉挛性斜颈中出现的头部震颤。

6.体位性震颤:震颤频率高(13-18Hz),一般双下肢受累,站立时明显,行走时震颤改善。

如果发生震颤不必要太紧张,首先要排除生理性震颤。生理性震颤见于焦虑、紧张、疲劳、酒精戒断、甲状腺毒性或使用某些药物(如肾上腺能激动剂等)等情况。及时就医,查找病因,在专业医生指导下进行诊治。您了解震颤了吗?

温馨提示:以上内容仅供参考,具体诊疗请遵循医生指导。

关注“健康青岛科普资源库”微信公众号

关于我们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诊断及医疗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