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知识
专题
竞答
直播
健康自测
健康基地
首页 知识 正文

糖尿病患者的健康指导

糖尿病患者的健康指导

一、饮食指导:

1、就餐顺序正确:清汤→吃菜→吃肉→主食。

2、应定时、定量、少食多餐,吃饭七八分饱,放慢速度。

3、三餐安排:病情稳定着可安排3餐,成人每天主食摄入5-6两,肥胖者4-5两。病情有波动者,可每天进食5-6餐,从三餐中分出25-50g主食作为加餐。早餐:一杯低脂或脱脂纯牛奶,约(220ml),水煮鸡蛋1~2个,仍感饥饿,可摄入1两主食。午餐和晚餐:共4-6两主食,肉1两,海产品1-2两,蔬菜约1斤,尽量不喝稀饭(大米、小米、玉米面、疙瘩汤等),可喝清汤,如白菜豆腐汤、菠菜汤等。

4、食物选择:

(1)主食:应粗细搭配,粗粮占主食的一半,如小米、燕麦、玉米面等,吃薯类时主食量减半,如土豆、山药、芋头等。少吃包子或饺子,血糖控制好的情况下,饺子不超过10个,包子不超过3个,多吃青菜减轻饥饿感。

(2)蛋白质摄入量:肾功能正常者每天摄入1g/kg蛋白质,有蛋白尿者每天0.8g/kg蛋白质。首选鸡、鸭、鹅等白肉,次选猪、牛、羊等。不吃外皮及内脏。尽量蒸、煮、炖、凉拌等,避免煎、炸、烤。(补充蛋白质,记住4个数字:1,3,6,20。“1”每公斤体重每天补充1克蛋白质。“3”每100ml奶含3克蛋白质。“6”每个鸡蛋含6克蛋白质。“20”每100克生的鱼虾肉含20克蛋白质)。

(3)蔬菜:吃热量低而膳食纤维高的蔬菜,尤以绿色叶类蔬菜为好,如:大白菜、芹菜、菠菜、油菜等,每天1斤,其中黄瓜、西红柿可作加餐。适量补充维生素和矿物质,如钙、铬、锌、硒、镁、铁等。

(4)水果:血糖控制好,空腹血糖≤7.0mmol/L,餐后2h<8-10mmol/L,且血糖稳定,可以吃水果,应在两餐之间吃,不在饭后吃。可以吃:含糖量较低的柚子、苹果、梨、柑橘、桃子、草莓、猕猴桃等。尽量不食:含糖量最多的大枣、山楂、香蕉、黄柿子等。

(5)低盐少油:每日食盐量不超过5g,油控制在25g左右,少吃坚果如花生、瓜子、核桃等。

(6)多饮水:每日饮水1700-2500ml,(6-8杯)。

(7)戒烟限酒:禁止吸烟,要限酒。血糖控制好可适当饮酒,饮酒时主食减半,一天啤酒为一瓶易拉罐,红酒为2两,白酒一两。

二、运动指导:以慢跑、快走、体操、游泳等运动方式为好。最佳运动时间是餐后1小时,每天运动30分钟,每周5天,不要在空腹时运动,随身携带糖果,发生低血糖时即进食;出现气促、心悸时,应停止运动。

三、血糖控制标准:空腹3.9-6.1毫摩尔/升;餐后2小时≤7.8毫摩尔/升;糖尿病患者低血糖标准≤3.9毫摩尔/升。

四、低血糖反应指导:表现为心悸、焦虑、出汗、饥饿感。应尽快给予甜食或葡萄糖。

五、糖尿病足预防:每天洗脚,温水<40℃;干毛巾擦干,尤其是趾间;洗脚后仔细检查有无皮肤病变;不用热水袋温暖足部。

六、口服药物指导:

(1)磺酰脲类:格列喹酮、如格列齐特、格列吡嗪等,普通片剂早餐前半小时服用,缓释片、控释片和格列美脲早餐前立即服用。主要不良反应为低血糖反应。

(2)非磺酰脲类:瑞格列奈餐前15分钟服用,那格列奈餐前10分钟服用,米格列奈临餐前5分钟内服用,每天3次。主要不良反应为低血糖反应。

(3)双胍类:(代表药:二甲双胍)餐中或餐后服药,从小剂量开始。主要不良反应为胃肠道反应,乳酸酸中毒为最严重的不良反应,但不多见。

(4)吡格列酮、罗格列酮:空腹或进餐时服用,主要不良反应为水肿、体重增加、缺血性心血管疾病及骨折的风险等,一旦出现应立即停药。

(5)阿卡波糖:应与第一口淀粉类食物同时嚼服。如与胰岛素促泌剂或胰岛素合用可能出现低血糖,处理时应直接给予葡萄糖口服或静脉注射,进食淀粉类食物或蔗糖无效。主要不良反应为腹泻、腹胀、频繁的肛门排气。

(6)DPP-4抑制剂(代表药:沙格列汀)服药时间不受限制,主要不良反应为低血糖、超敏反应。

(7)SGLT-2抑制剂(代表药:达格列净)服药时间不受限制(最好晨服),服后多饮水。主要不良反应为泌尿生殖道感染、血容量不足、低血压。

七、胰岛素注射指导:

1、未启封的胰岛素,应储存在2℃-8℃环境中;避免冷冻!已启封的胰岛素,应储存在15℃-30℃室温下。避免阳光照射。有效期为开启后30天内。

2、胰岛素注射器和胰岛素笔注射针头,应一次性使用,注射时注意正确轮换部位,勿在皮肤感染、损伤、脂肪增生、硬结处注射。

3、勿随意更换或停止使用胰岛素,应遵循医嘱。

4、中效胰岛素、预混胰岛素或预混胰岛素类似物,注射前应充分混匀药液,应垂直、平行各摇10次。

5、应选择75%乙醇消毒注射部位。

6、每次注射调整剂量前必须排气,当调整好剂量,但注射不出胰岛素时,应检查胰岛素是否足够或换一个新的针头,重新排气。


温馨提示:以上内容仅供参考,具体诊疗请遵循医生指导。

关注“健康青岛科普资源库”微信公众号

关于我们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诊断及医疗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