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知识
专题
竞答
直播
健康自测
健康基地
首页 知识 正文

消除“艾梅乙”母婴传播——守护生命起点,孕育健康未来

“艾梅乙”即艾滋病、梅毒和乙肝的简称,临床工作中通常叫做“三病”。

艾滋病是由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引起的性传播疾病。是一种危害极大的传染病,它攻击人体的免疫细胞,使人体丧失免疫功能,因此,感染者易感染各种疾病,并可发生恶性肿瘤,病死率高。HIV存在于感染者的血液、精液、阴道分泌物、乳汁和伤口渗出液等体液中。

梅毒是由梅毒螺旋体引起的一种性传播疾病,主要通过性接触、母婴传播和血液传播。可引发多种器官损害,如果梅毒孕产妇没有及时治疗,传染给胎儿的可能性大,甚至危及生命。

乙肝母亲如果是乙肝病人,或是乙肝病毒的携带者,血液中的乙肝病毒成分便有可能传播给婴儿。孩子通过母婴传播感染乙肝病毒90%会发展为慢性HBV感染,而成年人感染乙肝病毒仅有3-5%会发展为慢性HBV感染,慢性乙肝感染可以导致肝功能衰竭、肝硬化和肝癌。

“艾梅乙”的传播途径有哪些?1.宫内传播感染病毒的孕妇在妊娠期可通过不同途径将病毒传播给胎儿。2.分娩传播在分娩过程中,胎儿接触到带病毒的血液、阴道分泌物感染。3.接触传播产妇乳汁中含有病毒,儿童感染与母婴喂养有关。

什么是“艾梅乙”母婴阻断?通过早孕建卡对孕妇早期进行检测(孕期可免费享受艾梅乙检测一次),及时了解孕妇艾滋病、梅毒、乙型肝炎感染的状态,发现异常的孕妇,及时提供咨询、转诊、规范治疗、安全助产及科学喂养指导,避免胎儿通过宫内、产道或喂养而感染艾滋病、梅毒、乙型肝炎。母婴阻断对降低孕产妇和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提高出生人口素质,保护妇女儿童健康具有重要意义

已感染“艾梅乙”如何备孕?1艾滋病患者早期筛查、早期诊断、及时药物干预、减少性伴侣、使用安全套等措施可减少艾滋病母婴传播。对有生育意愿以及已怀孕的感染者介绍母婴阻断政策和策略,提供基本的母婴传播信息咨询,帮助母婴规范服用抗病毒药物,且在服用过程中需要进行相关检测。对于在仅女方为患者的家庭,在女方接受规范药物治疗且病毒载量已经控制的情况下可选择体外授精。在仅男方为患者的家庭选择捐赠精子人工授精,可以完全避免艾滋病传播的风险。如果不接受捐赠精子,也可以在男方进行规范治疗达到持续病毒抑制后在排卵期进行自然受孕。

2梅毒患者梅毒患者需规范治疗后复查快速血浆反应素环状卡片试验(RPR)或甲苯胺红不加热血清试验(TRUST)等转阴方可受孕。少数患者在规范抗梅治疗后,非梅血清学滴度下降至一定程度(一般≤1:4)即不再下降,而长期维持在低滴度,这属于血清固定现象,传染性一般不强,观察半年左右,无血清滴度升高,可以自行备孕。

3乙肝患者 乙肝妇女计划妊娠前,应由感染科或肝病科医师评估其肝脏的功能和全身状况,明确是否存在肝纤维化或肝硬化后再决定是否可正常备孕。在肝炎活动时,即有临床表现和(或)肝功能异常者,需暂时避孕,首先采取休息等治疗,暂不用抗病毒药物,临床表现消失,肝功能正常且稳定3个月后再妊娠。上述治疗3个月无效,需要到医院进行治疗,待肝功能正常后再备孕。

如何消除“艾梅乙”母婴传播?

尽早筛查确诊婚检、产检一个都不能少。为了母婴的健康,孕妈们应该主动在孕12+6周内到医院、妇幼保健院或本辖区卫生院建立健康手册,并进行艾滋病、梅毒和乙肝的咨询和检测。孕爸们也应主动接受艾滋病、梅毒和乙肝的检测。

孕期干预发现感染了“艾梅乙”的孕妈妈无需过度紧张,应于发现的第一时间至相关医疗机构进行咨询和综合评估。经过规范的母婴阻断,孩子感染“艾梅乙”的概率可大大降低。

产后干预1.感染艾滋病的妈妈:生下的宝宝应在出生后6小时内开始及时服用抗病毒药物,并于48小时内、6周和3个月时,分别采集血标本,进行婴儿艾滋病感染早期诊断检测,如检测结果为阴性,则到孩子满12、18个月时需再次进行艾滋病抗体检测。2.感染梅毒的妈妈:梅毒患者妊娠时已接受正规治疗和随诊,则无需再治疗。复诊时会对宝宝进行查体和梅毒螺旋体的抗体检测,根据检测的结果再进行下一步的阻断,直到宝宝2岁即可。3.感染乙肝病毒的妈妈:在宝宝出生后的12小时内,注射高效价乙肝免疫球蛋白100单位和乙肝疫苗10mg;  1个月后再注射乙肝球蛋白+乙肝疫苗1次;6个月后再注射1次乙肝疫苗即可。

温馨提示:以上内容仅供参考,具体诊疗请遵循医生指导。

关注“健康青岛科普资源库”微信公众号

关于我们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诊断及医疗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