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知识
专题
竞答
直播
健康自测
健康基地
首页 知识 正文

胎龄24+2周!“800g多一点”的他接受了经皮动脉导管未闭封堵术,出生118天后,回家!

见证·生命奇迹

盛夏六月胎龄24+2周、体重仅670g的青宝(化名)提早来到这个世界金秋十月在经历了长达近4个月的住院治疗后终于平安出院。漫长的118天从夏日骄阳到秋风送爽从670g到2830g从奄奄一息到茁壮成长时间,一次又一次地见证着生命的奇迹而创造奇迹的过程中医患携手所经历的种种一点一滴只能在风轻云淡后笑着回忆。

成长

回顾一次手术牵动众人心   

青宝被外界所熟知,从今年8月初媒体的报道开始。因患有早产性动脉导管未闭并心力衰竭,待长到800克多一点时,青宝接受了经皮动脉导管未闭封堵术。为他手术的是心血管专家泮思林教授团队,手术非常成功,也因此刷新了超低体重早产儿经皮动脉导管未闭封堵术的纪录,被报道后,青宝术后的恢复情况牵动着众人的心。

讲述——早产“历险记”

青宝的故事要从去年冬天说起。尹莉(化名)夫妇婚后多年无子。“想要一个孩子”成为内心最大的渴盼。去年冬天,他们的愿望成真了!从得知尹莉怀孕的那一刻起,全家人都满心期待着这个小生命的降临。然而,孕期检查并非一帆风顺。在完成孕中期的大排畸检查不久后,尹莉的身体就状况百出。先是发现宫颈管太短,接着在宫颈分泌物中培养出致病性细菌、真菌。虽然及时住院保胎治疗,但腹中胎儿似乎不愿意再等下去,甚至连促胎儿肺成熟的一个疗程都没有来得及完成,就在孕24+2周时迫不及待地来到了这个世界。

精益求精 救护工作做到极致

670g!虽然出生体重相对他的胎龄来说算是中等水平,但是这样的胎龄和体重已经接近人类可生存的早产极限。在与孩子父亲的沟通中,医生感受到这个家庭对新生命的渴望和坚持。救治这个娇弱的小生命,无疑又是一次极限挑战。为此,医护团队将工作做到极致。在最重要的生后前2周,每天使用床旁超声技术监测心、脑的变化;将补充的营养液量精确到0.1ml;将环境暖箱的温湿度调节到最适于的参数;将必需的护理操作进行集中且尽可能减少。

都说“母子连心”,青宝一丝一毫的变化都令妈妈牵肠挂肚。从分娩阵痛中渐渐恢复的她,每次都要和丈夫一起到医院了解宝宝的情况。即使隔着一道门,她似乎也能感受到宝宝的心跳和弹动,一如当初轻抚腹部的感觉。将医生告知的体重、吃奶、大小便的情况一笔一笔记下,一如在亲自照看。青宝也非常争气,在救治团队严密的护持下,顺利渡过了早期的感染关、呼吸关、消化关。

勇闯禁区成功实施介入封堵术

虽然青宝闯过了层层关卡,却始终存在未能关闭的动脉导管,这也是极早产儿常见的问题之一,而胎龄越小,动脉导管自发关闭的可能性越低,由此引起一系列问题(坏死性小肠结肠炎、呼吸机依赖、脑血流减少等)可能性越大。青岛市妇女儿童医院多次组织新生儿重症监护室、心脏中心、心血管麻醉等多学科会诊,提出了“经皮动脉导管未闭封堵术”这一国内治疗早产儿动脉导管未闭的最新技术,解决患儿面临的问题。“他才那么小,我当然希望他能少遭罪”,面对医生的询问,尹莉脱口而出,而在一旁的丈夫也毫不犹豫地点头说“好!”经过积极的准备,在青宝出生后1个月,体重长到800g多一点时,心血管专家泮思林教授带领救治团队实施了经皮动脉导管未闭封堵术。孕周小、体重低、血管细,心脏仅有草莓大小,器官功能发育不成熟……为青宝这样的超低体重早产儿“补心”充满了风险和挑战,要求手术、麻醉、术后监护及护理都必须做到极致。术中,在团队的密切配合下,泮思林教授精准穿刺导入超滑导丝,手法娴熟地操控着细若游丝的导管在小小的心脏中穿行,凭借着丰富的经验,手眼脑协同一体,快速定位释放封堵器,造影显示无残余分流,左右肺动脉血流通畅,患儿动脉导管未闭处成功“堵漏”!“手术非常成功!”第一时间得知这个好消息,守在手术室外焦急等待的尹莉松了一口气。隔着那扇厚重的门,她激动地竖起了大拇指。

医患同心,携手共护 

术后恢复的日子充满了惊喜和进步。丈夫时不时地向尹莉传达着好消息,“医生通知我母乳又不够了,明天还去送母乳,小家伙的饭量见长啊。”“宝宝又长肉肉了,1000了。”“医生说已经长到1500g了,咱们可以准备一下进新生儿重症监护室‘袋鼠抱’宝宝了。”“我早就盼着这一天了!”得知可以抱抱孩子,尹莉开心的不得了。尹莉夫妇每天都要进入病房和宝宝待一两个时,他们为宝宝准备了好听的音乐盒、柔软的安抚奶嘴、可爱的玩具……在经历了3个多月的煎熬,尹莉夫妇终于等到了转入陪护病房的这一刻。看着宝宝吃奶的本领一天天增长、每天吸氧的时间越来越短,尹莉夫妇感到由心的幸福。在宝宝生后118天,完成了脑电图、头颅核磁共振等检查,尹莉如释重负,“终于可以出院了!”出院前,她抱着宝宝来到医护人员面前,由衷地致谢,正式地道别。

窗外迷人的秋景已经代替了4个月前的夏日骄阳,尹莉望着怀里安静睡觉的青宝露出甜甜的微笑。

温馨提示:以上内容仅供参考,具体诊疗请遵循医生指导。

关注“健康青岛科普资源库”微信公众号

关于我们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诊断及医疗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