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知识
专题
竞答
直播
健康自测
健康基地
首页 知识 正文

没有结核病,为什么要进行预防性抗结核治疗?

在门诊经常有结核感染者问:“大夫,既然结核感染不是结核病,为啥让我吃抗结核药物?不吃可以吗?我上网查了查,抗结核药物毒性太大,我不敢吃!”

那么,我们需要了解一下什么是结核潜伏感染?为什么要进行预防性抗结核治疗?

结核潜伏感染是指机体由于结核分枝杆菌抗原刺激的持续免疫应答的一种状态,没有临床病原学或者影像学方面活动性结核病的证据。换句话说,就是这个时候机体已经感染了结核杆菌,但是它在感染者身体里处于“潜伏”状态。此时,感染者没有任何的症状,也没有传染性。

据估算,全球近1/3的人感染了结核分枝杆菌,感染人数约20亿。我国结核感染人数逾2亿。绝大多数感染者处于结核分枝杆菌潜伏感染状态,如果不进行治疗,有约5%-10%的感染者会出现活动性结核病。相关研究表明对结核感染者进行预防性治疗降低了结核病发生的风险,其保护效果可达60%~90%。加强结核感染者的主动发现,对结核病患者密切接触者进行筛查,对新近感染和免疫力低下的结核感染人群给予预防性治疗,是遏制和终结结核病的重要措施。

结核病预防性治疗对象的选择,以下1-3条为重点对象。1.与病原学阳性肺结核患者密切接触的5岁以下儿童结核潜伏感染者;2.艾滋病毒感染者及艾滋病患者中的结核潜伏感染者,或感染检测未检出阳性而临床医生认为确有必要进行治疗的个体;3.与活动性肺结核患者密切接触的学生等新近潜伏感染者; 4.其他人群:需使用肿瘤坏死因子治疗、长期应用透析治疗、准备做器官移植或骨髓移植者、矽肺患者以及长期应用糖皮质激素或其它免疫抑制剂的结核潜伏感染者。

预防性治疗的目的主要是预防和减少具有较高发病可能的结核感染者发生活动性结核病。临床上应积极鼓励发病风险较高的结核感染者进行预防性抗结核治疗,对于拒绝进行预防性治疗的结核感染者应该提醒其加强监测,出现可疑症状时及时到定点医院就医,并在首次筛查后3月末、6月末、12月末各进行一次胸部影像学检查。WHO提出:在目前缺乏有效疫苗的情况下,开展预防性治疗是快速降低结核发病率、终结结核流行的关键干预措施之一。对结核感染人群开展预防性治疗能够从源头减少结核病的产生。因此,结核感染者应该积极进行预防性抗结核治疗,不要等发展成了结核病再治疗,不仅伤害了自己的身心健康,还增加了家庭和社会结核传播的风险!

温馨提示:以上内容仅供参考,具体诊疗请遵循医生指导。

关注“健康青岛科普资源库”微信公众号

关于我们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诊断及医疗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