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知识
专题
竞答
直播
健康自测
健康基地
首页 知识 正文

预防维生素D缺乏,怎样才算是科学晒太阳?

一、维生素D在人体扮演重要角色

维生素D类是指含环戊氢烯菲环结构、具钙化醇生物活性的一大类物质,以维生素D3(胆钙化醇)最为常见,后者由储存在皮下的胆固醇衍生物——7-脱氢胆固醇,在紫外光照下转变而成,缓慢扩散入血,与维生素D结合蛋白(DBP)结合,被肝脏内D3-25-羟化酶催化生成25-(OH)-D3,后者在肾脏内被氧化成1,25-(OH)2-D3(骨化三醇),在各个靶器官发挥生物学效应。维生素D的作用极为广泛,除调节钙、磷代谢外,还参与调节生长发育、细胞分化、免疫、炎症反应等。

二、维生素D缺乏都有哪些表现?

不同年龄阶段维生素D缺乏的临床表现不同。婴幼儿缺乏维生素D将引起佝偻病;成人,尤其是孕妇、乳母和老人,缺乏维生素D可使成熟骨脱钙而发生骨质软化症和骨质疏松症。

1.佝偻病:快速生长发育中的儿童发生维生素D缺乏时,由于骨骼不能正常钙化,易引起骨骼变软、弯曲变形,如幼儿刚学会走路时,身体重量使下肢骨弯曲,形成“X”或“O”形腿,胸骨外凸如同“鸡胸”,肋骨与肋软骨连接处形成“肋骨串珠”,囟门闭合延迟、骨盆变窄和脊柱弯曲,出牙推迟,恒齿稀疏、凹陷、容易发生龋齿等。

2.骨质软化症:成人(尤其是孕妇、乳母)和老年人在缺乏维生素D和钙、磷时容易发生骨质软化症。主要表现为骨质软化,容易变形,孕产妇骨盆变形可致难产。

3.骨质疏松症:老年人由于肝肾功能降低、胃肠吸收欠佳、户外活动减少,体内维生素D水平低。骨质疏松症及其引起的骨折是威胁老年人健康的主要疾病之一。

4.手足痉挛症:缺乏维生素D导致钙吸收不足,可引起手足痉挛症,表现为肌肉痉挛、小腿抽筋、惊厥等。

三、充足日晒是体内维生素D的主要来源

经常晒太阳是人体获得充足有效的维生素D的最好来源。人体内80%-90%的维生素D来源于阳光中紫外线照射皮肤。紫外线按波长分为UVA(315-400nm)、UVB(280-315nm),分别占到达地球表面紫外线的95%和5%,以及被臭氧层吸收的UVC(100-280nm),而阳光中能够合成维生素D的是紫外线中的UVB,每年11月到次年2月期间,在北纬37度以北地区(中国北方的绝大部分),由于紫外线很弱,即使晒太阳,也很难合成足够维生素D,如果在此之前的夏秋季节没有足够维生素D储备,就需要通过饮食或者营养强化剂来补充。维生素D主要存在于海鱼(如沙丁鱼)、肝脏、蛋黄等动物性食品及鱼肝油制剂中。

四、如何正确地晒太阳?

晒太阳是一个技术活。阳光中合成维生素D的主要是UVB,早晨与傍晚的阳光基本不含UVB,主要是UVA,也能使人感到温暖,也能晒黑皮肤,但很少能合成维生素D;上午十点到下午三点阳光直射,紫外线中UVB含量高,合成的维生素D多,但紫外线强度过大,对皮肤健康也不利。那该怎样正确地晒太阳呢?

1.注意防护:紫外线过强会增加白内障的发生风险,因此晒太阳时可以佩戴墨镜或者帽子,遮挡照射眼部的光线。

2.衣着宜少:在环境允许的情况下,衣着尽可能少,尽量暴露四肢。实际上,即使周围环境温度较低的情况下,阳光照射后人体甚至可以出汗。

3.户外晒太阳:有些人喜欢在屋里隔着玻璃晒太阳,尽管隔着玻璃也能感觉到温暖,但玻璃会阻断紫外线中的UVB,达不到合成维生素D的目的。

4.注意补水:阳光照射后,皮肤及其皮下组织血流量会明显增多,出汗量增多,相应的有效血容量相对不足,容易造成脱水甚至晕厥,尤其年老体弱者,需要及时补充水分,避免脱水。

温馨提示:以上内容仅供参考,具体诊疗请遵循医生指导。

关注“健康青岛科普资源库”微信公众号

关于我们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诊断及医疗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