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脸上白斑是“虫斑”?需要打虫子吗?
袁珍珍|北京大学人民医院青岛医院
一、怎样理解厌学?
厌学,顾名思义,厌的意思是厌烦、厌倦、讨厌、厌恶。心理学把厌的本质归属于情绪范畴,一种情绪状态,厌恶就是一种具体的情绪反应。学字一般理解为学习,学的本质是一种行为状态,心理学归属于意志活动部分。厌学的具体表现为不喜欢、抵触、讨厌上学。实质是厌烦同学、厌烦老师、讨厌学校、厌倦学习、厌恶学生生活,是人际关系出问题了。
从厌学者的角度思考,厌学行为似乎是厌学者对自己认为的不公平对待、遭遇或世俗的挑战,是对抗、反抗行为,是斗争精神的反映与体现,是厌学者自我意识的觉醒。
二、厌学的内涵与外延是什么?
狭义的厌学是指在学生时代表现出的一切厌倦学习的行为表现,学生在成长过程中出现的持续一段时间的厌倦学习的情绪和行为状态。表现出对学习生活暂时失去了部分兴趣或几乎完全丧失了全部兴趣。当然,不喜欢学习的程度有轻重之分,厌学的持续时间也有长有短区别。
广义的厌学是泛指厌倦学习的一切情绪与行为表现。厌恶本身就是我们人类的一种具体的情绪。在人的一生中的某些阶段,都有可能出现短暂的广义的厌学的情绪与行为表现。就像焦虑情绪与焦虑症的关系一样,焦虑也是人类的具体情绪之一,每个人都有可能出现持续一段时间的短暂的焦虑情绪表现,但不一定达到疾病的严重程度,或者说符合焦虑症诊断标准的严重程度。现实生活中,焦虑情绪是人类常见的情绪之一,每个人的一生中都有可能出现一段时间的短暂的焦虑情绪发作,但并不是每个人都会患上焦虑症的病态状态。
三、厌学与学习困难有什么不同?
学习与个体的智力因素、个体的身体状况、个体的努力程度及个体的自律自觉、他律、环境因素等多种因素有密切关系。
学习困难大多数是孩子本身智力因素或身体状况导致,如罹患注意缺陷多动障碍、抽动障碍、特定学习障碍、孤独谱系障碍等疾病,是因先天智力缺陷或患病导致学习能力下降。这种情况需要家长带孩子到专业的精神科、心理科或儿科就诊确诊,医生会根据孩子的具体情况制定个体化的长期的全病程治疗或建议到特殊学校进行学习治疗。
从出现的时间来看,厌学多在已经上学一段时间后出现,多在上学几年后才出现。而学习困难多在学生刚刚上学的初期就表现学习吃力、难以集中注意力与精力。
学习困难可能与孩子的适应能力有关,也与家长在教育引导孩子的学前衔接等方面训练不到位有关。需要家长重新帮助孩子在生活、学习、作息、娱乐、锻炼身体等方面重新规划安排时间,指导并协助孩子养成规律的、相对健康的、新的作息与学习生活。
四、厌学有哪些可能的原因?
有句话说“世界上没有无缘无故的爱,也没有无缘无故的恨。”孩子厌学的原因,离不开孩子个人方面、家庭方面、学校方面、周围环境方面与社会方面等原因。
孩子方面:孩子出现厌学,对孩子来说,一定是孩子遇到问题了,且孩子遇到的问题对孩子来说是复杂的巨大的难以应对处理的。与孩子在实践社会生活的社会化过程中社会阅历不足有关,孩子没有学到或没有学会怎样处理对孩子来说是相当复杂的问题。
家庭方面:根源在于夫妻关系与亲子关系。如夫妻关系不和睦、离异、对学习的理解不一致、教育理念与方法不一致、在培养教孩子的兴趣方面存在不一致等等。亲子关系中对孩子在学校遇到的一些烦心事不理解或忽视,或不公平处理,如孩子在外受到欺负,父母回应:“人家怎么总是欺负你,不欺负别人!”归根结底是孩子与父母的亲密关系出问题了。
学校方面:在于学校的教育管理与教学方法不完善。如学校的上课时间与课程安排、师生交流沟通、同学互动等存在不足与提升;频繁更换班主任或任课老师、老师过于严厉,学生遇到不公平的对待时老师与学校处理不到位;学校为追求升学率而在体育、劳动、品德、心理等教育课程安排不足等。
周围环境与社会方面:孟母三迁的故事永远启迪我们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周围的学习环境也会或多或少影响着每一个人的成长与认知。社会热点如每年都有很多大学生都找不到自己喜欢的工作,或者说大学毕业就意味着失业,会让学生产生学习无用的认知。
五、厌学的具体表现有哪些?
就像一些危害人类健康的疾病具有季节性更替规律一样,厌学也多在一些生活事件的节点时段后出现。如调整座位、更换年级、更换班主任、转学、小学升初中、初中升高中等时期出现。多在家庭变故之后出现,如关系密切的亲人突然去世,父母离异,家庭搬迁,家庭增添新的成员等。具体表现如下:
1、时间观念不强:写作业时拖拉磨蹭;每周一早上或开学的第一天起床困难等。
2、学习积极性不高:经常忘记老师布置的作业;对学习缺乏动力与兴趣等。
3、注意力及精力不集中:白天困倦,晚上清醒;熬夜;上课打盹;上课或做作业时小动作多,比如一边写作业,一边玩铅笔;一边写作业,一边吃零食等。
4、躯体化表现:上学校前突然说身体不适,如恶心、呕吐、胃痛、腹痛、头痛等;或无法用语言描述的身体某些部位难受;或体温轻度升高等。
关注“健康青岛科普资源库”微信公众号
关于我们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诊断及医疗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