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知识
专题
竞答
直播
健康自测
健康基地
首页 知识 正文

一、 什么是艾梅乙丙

“艾梅乙丙”是艾滋病、梅毒、乙肝和丙肝的简称,也就是临床工作中常说的“术前传染病检查四项”,在进行手术及献血输血等有医源性传播风险医疗行为时必须同时检查这四项。

艾滋病:即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英文简称为AIDS,是由于感染了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导致人体免疫功能丧失,继发多种机会性感染和肿瘤的一种严重传染病。

梅毒:是由梅毒螺旋体感染人体引起的一种系统性慢性性传播疾病,可引起人体多系统多脏器的损害,产生多种多样的临床表现,导致组织破坏、功能失常,甚至危及生命。

乙肝:乙型病毒性肝炎,简称乙肝,是由乙型病毒性肝炎病毒(HBV) 感染机体后引起的、以肝脏病变为主的传染病。

丙肝:丙型病毒性肝炎,简称丙肝,是由丙型病毒性肝炎病毒(HCV)感染机体后引起的、以肝脏病变为主的传染病。

乙肝和丙肝急性感染后往往临床症状不明显,呈隐匿性感染状态,演变为慢性肝炎,由慢性肝炎进展为肝硬化甚至肝癌的比例较高。

二、传播途径及合并感染的风险

艾梅乙丙可谓是难舍难分的“好兄弟”, 它们有着相似的传播途径,即血液传播、性传播和母婴传播。

艾梅乙丙感染者可以通过血液、体液(主要是精液、阴道分泌物)等途径直接传染给他人,艾梅乙丙感染的母亲可以通过怀孕、分娩以及哺乳等途经垂直传播给婴幼儿。

因为传播途径相似,艾梅乙丙合并感染极为常见,艾滋病病毒的感染导致人体免疫功能下降,使梅毒螺旋体、乙肝病毒、丙肝病毒等更容易趁虚而入;梅毒螺旋体导致的皮肤黏膜破损、皮疹等因素大大增加了无保护性行为时感染艾滋病病毒、乙肝病毒、丙肝病毒的风险。

三、重点人群,应检尽检,同检同防

艾滋病的筛查主要是检测抗体、抗原或抗体抗原联合检测,结果不确定时应做补充试验,如免疫印迹试验或检测核酸(病毒载量检测);梅毒应同时检测梅毒非特异性抗体和梅毒特异性抗体;乙肝筛查通常是检测乙肝两对半;丙肝筛查是检测抗体,抗体阳性或可疑时应进一步检测核酸才能排除或确诊。

为了有效落实《消除丙型肝炎公共卫生危害行动工作方案(2021-2030年)》、《中国遏制与防治艾滋病规划(2024—2030年)》等文件的要求,及早发现艾梅乙丙感染者,建议在以下重点人群中扩大艾梅乙丙的筛查、做到应检尽检[1,2,3,4,5,6]。

(1)艾滋病感染者及其配偶或性伴

(2)梅毒等性病患者及其配偶或性伴

(3)乙肝丙肝等病毒性肝炎患者及其配偶或性伴

(4)有静脉药瘾史者

(5)既往有偿采供血、供浆者

(6)多性伴或男性同性性行为者

(7)戒毒药物维持治疗人员

(8)艾滋病自愿咨询检测门诊求询者

(9)性病门诊就诊者

(10)监管场所被监管人员中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和易感染艾滋病病毒的高风险人群

(11)鼓励将艾梅乙丙检测纳入健康体检、婚前医学检查。

四、艾梅乙丙的预防及治疗

(1)树立文明健康生活理念和方式,遵守性道德,固定性伴侣,保持一对一忠诚的性关系;

(2)远离易感染艾梅乙丙的危险性行为,发生性行为时正确、全程使用安全套;

(3)不进行卖淫、嫖娼等高危行为;

(4)不沾毒、吸毒,远离毒品,警惕各种新型毒品;

(5)不使用未经检验的血液制品,减少不必要的输血;

(6)不与他人共用有可能刺破皮肤的用具,如牙刷、刮脸刀和电动剃须刀等;

(7)不去消毒不严格的医疗机构(或非正规医疗机构)打针、拔牙、针灸、纹身、美容或手术;

(8)发生危险行为前,可以通过服用特定的抗病毒药物预防HIV感染;发生危险行为后72小时内,尽早在医生的指导下服用特定的抗病毒药物来阻断HIV感染;

(9)如患有艾滋病、梅毒、乙肝和丙肝,要到正规医院积极规范检查和治疗,梅毒和丙肝能够完全治愈,乙肝也能控制症状。艾滋病经过规范的抗病毒治疗能够有效抑制HIV病毒在体内的复制,达到“病毒抑制”的状态(病毒载量降低到检测限度以下),既降低HIV的传播风险,又显著改善感染者的生活质量,延长预期寿命,使得HIV感染者能够过上接近正常人的生活。

综上所述,为了有效预防医源性感染,在临床手术、内镜检查、血液透析、献血输血前必须检查艾梅乙丙,同时为有效控制艾滋病、梅毒、乙肝和丙肝的传播,及早发现艾梅乙丙感染者,建议在上述重点人群中扩大艾梅乙丙的筛查、做到应检尽检,争取早发现、早诊断和早治疗,消除艾梅乙丙公共卫生危害。

参考文献

[1]陈仲丹,封波,高燕,等.中国丙型病毒性肝炎院内筛查管理流程(试行)[J].临床肝胆病杂志,2021,37(07):1534-1539.

[2]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 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行业标准:《丙型肝炎诊断》(WS213-2018)[Z]. 2018-03-06.

[3]丙型肝炎防治指南(2019年版).中国病毒病杂志, 2020,10(01):26-46.DOI: 10.16505/j.2095-0136.2020.0008.

[4]中华医学会感染病学分会艾滋病学组,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中国艾滋病诊疗指南(2024版)[J/OL].中国预防医学杂志,1-30[2025-01-08].

[5]中国遏制与防治艾滋病规划(2024-2030 年)

[6]消除丙型肝炎公共卫生危害行动工作方案(2021-2030年)

温馨提示:以上内容仅供参考,具体诊疗请遵循医生指导。

关注“健康青岛科普资源库”微信公众号

关于我们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诊断及医疗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