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知识
专题
竞答
直播
健康自测
健康基地
首页 知识 正文

梅毒危害大,应该如何预防?

梅毒是我国重点防治和监测的5种性病(梅毒、淋病、生殖器疱疹、生殖道沙眼衣原体感染、尖锐湿疣)之一,5种性病中梅毒报告病例数最多。梅毒是由梅毒螺旋体感染引起的一种较为常见的古老的性传播疾病,起源于约15世纪末期,旧称“花柳病”,感染梅毒后身体容易出现皮疹、肿块等早期症状;如果延迟治疗、病程两年以上,则会损害眼、神经系统、心血管系统和骨骼等,引起较严重的并发症;感染梅毒的孕妇可能会传染给胎儿。感染梅毒后可发生生殖器部位溃疡,从而更容易感染和传播艾滋病病毒,梅毒与艾滋病相伴相生,合并感染的机会大。

一、感染梅毒后的临床表现

梅毒临床表现复杂,不同感染时期会出现不同的临床表现,也可以无症状,但具有传染性。根据不同的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检查,分为一期梅毒、二期梅毒、三期梅毒、隐性梅毒(潜伏梅毒)、胎传梅毒(先天梅毒)。其中三期梅毒可损害眼、骨骼、心脏和脑等多个器官,造成对健康的严重危害。

▲一期梅毒表现为常常在感染后2周至4周内,在性接触的部位出现直径约1-2cm、圆形、红色、边缘隆起、基底较硬、无痛的溃疡,即“硬下疳”。

▲二期梅毒表现为全身对称性红色皮疹,不痛不痒,多见于躯干、四肢、手掌或足底。

▲三期梅毒会出现皮肤黏膜损害,典型病变为结节性梅毒疹和树胶肿。也可发生大脑、心血管、骨骼、眼睛等多个脏器的损害,严重者可导致残疾甚至死亡。

▲感染梅毒后也可长期没有明显症状,称为隐性梅毒。

▲新生儿符合下列任何一项,可诊断为先天梅毒:

①新生儿的皮肤黏膜损害或组织标本病原学检查阳性(病原学检测方法包括:暗视野显微镜、镀银染色镜检和核酸扩增试验);

②出生时梅毒螺旋体 IgM 抗体检测阳性;

③出生时非梅毒螺旋体血清学试验定量检测结果阳性,滴度大于等于母亲分娩前滴度的4倍(2个稀释度),且梅毒螺旋体血清学试验结果阳性;

④出生时不能诊断先天梅毒的新生儿,任何一次随访过程中非梅毒螺旋体血清学试验结果由阴转阳或上升4倍滴度(2个稀释度),且梅毒螺旋体血清学试验阳性;

⑤18月龄前未能诊断先天梅毒的新生儿,18月龄后梅毒螺旋体血清学试验仍阳性。

诊疗过程中临床医生会根据流行病学史,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检查做出诊断。就医过程中如果有不安全性行为史,或性伴感染史,或多性伴史,应如实告诉你的诊疗医生,医生在执业中会对患者的隐私保密。

二、梅毒的传播途径

▲传染源:梅毒的病原体为苍白螺旋体(TP),苍白螺旋体只感染人类,而梅毒患者是其唯一传染源。

▲传播途径:梅毒的传播途径主要包括性接触传播、母婴传播、血液传播。

▲性接触传播是主要的传播途径,未经治疗的患者在感染后第一年内最具传染性,随着病期的延长,传染性越来越小;

▲患梅毒的孕妇,可通过胎盘使胎儿受感染,未经治疗的早期梅毒孕妇传染性最强;

▲输入被梅毒螺旋体污染的血液,或与他人共用被梅毒螺旋体污染的注射器吸毒等情况都有可能感染梅毒。

▲易感人群:人群对梅毒普遍易感。

三、如何预防梅毒?

▲梅毒是可以预防的,避免发生多性伴及不安全性行为是主要的预防措施。

▲遵守性道德、保持单一性伴侣、避免非婚性行为是预防梅毒的有效措施。

▲多性伴、男男性行为者应正确使用质量合格的安全套,可以降低感染和传播梅毒及其他性病的风险。

▲提倡婚前、产前检查梅毒。孕妇尽早发现梅毒感染并及时治疗,可预防胎儿先天梅毒的发生。孕妇血液中的梅毒螺旋体可以通过胎盘感染胎儿,可能造成胎儿发育不良、生长迟缓,甚至死亡。如果及时发现、及时规范治疗,可以避免胎传梅毒病例的发生,生育健康的宝宝。

▲发生了无保护性交、怀疑自己的性伴感染梅毒以及接触过可疑血液或与他人共用过注射器者,应及时到医疗机构或VCT门诊接受梅毒的检测。早发现,早规范治疗,可以治愈。

▲梅毒抗体无法发挥足够的免疫作用,起不到预防感染的作用,造成患者治愈后仍可再感染,因此梅毒患者治愈后仍要做好梅毒预防。

温馨提示:以上内容仅供参考,具体诊疗请遵循医生指导。

关注“健康青岛科普资源库”微信公众号

关于我们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诊断及医疗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