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脸上白斑是“虫斑”?需要打虫子吗?
袁珍珍|北京大学人民医院青岛医院
在现代生活中,越来越多的人长时间使用电子设备,无论是在办公桌前敲击键盘、移动鼠标,还是随时随地低头刷手机,这些日常习惯都可能悄悄埋下健康隐患。“腕管综合征”这个词逐渐走进大众视野,它又被形象地称为“鼠标手”。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深入了解这种病症。
一、腕管综合征是什么
腕管综合征是一种常见的周围神经卡压性疾病 。我们的手腕处有一个由腕骨和屈肌支持带构成的骨纤维管道,被称为腕管。正中神经从这个管道穿过,负责手部拇指、食指、中指和无名指桡侧半的感觉,以及部分手部肌肉的运动功能。当腕管内压力增高,正中神经受到压迫,就会引发腕管综合征,导致手部出现一系列异常症状。数据显示,办公室人群患病率高达15%,女性发病率是男性的3倍。
二、引发腕管综合征的原因
1.长期重复性手部活动:这是最主要的诱发因素之一。比如办公室职员长时间使用键盘和鼠标,每天重复数千次相同的手部动作,使得腕部肌肉、肌腱频繁摩擦,腕管内压力持续升高,正中神经容易受到挤压。流水线工人、手工艺者也是高危人群,他们长时间进行重复性手部劳动,如装配零件、编织等,手部劳损几率大大增加。
2.手腕部外伤:骨折、脱位等手腕部外伤会引起腕管内结构的改变,导致腕管容积减小,从而压迫正中神经。例如,不慎摔倒时用手撑地,可能造成腕骨骨折,即使骨折愈合后,也可能因局部瘢痕组织形成、腕骨排列改变等,增加腕管综合征的发病风险。
3.内分泌及代谢因素:怀孕、哺乳期、更年期女性,体内激素水平发生变化,易出现水钠潴留,导致腕管内组织水肿,压迫正中神经。患有糖尿病、甲状腺功能减退等代谢性疾病的患者,由于神经和血管的病变,也会影响腕管内的血液循环和神经传导,增加患病可能性。
4.其他因素:一些先天性腕管解剖结构异常,如腕管相对狭窄的人,更容易发生正中神经受压。另外,肥胖、类风湿关节炎等疾病引起的关节炎症,也可能累及腕管,诱发腕管综合征。
三、腕管综合征的症状表现
1.手部麻木、刺痛:早期症状多为手指麻木、刺痛,常在夜间或清晨发作,患者会被手部的不适感惊醒,活动手腕后症状可能会有所缓解。随着病情发展,麻木、刺痛感会逐渐加重,不仅局限于手指,还可能蔓延至整个手掌,甚至影响到手臂。麻木刺痛感在长时间使用手部后会加剧,严重影响日常生活和工作,比如拿不稳东西、无法正常书写等。
2.感觉减退:手部的感觉功能会逐渐减退,对冷热、疼痛等刺激的敏感度下降。患者可能会不小心烫伤或划伤手指却浑然不觉,这是因为正中神经受压后,感觉传导受到阻碍,导致手部感觉异常。
3.肌肉无力、萎缩:病情持续进展,手部肌肉会因神经功能受损而出现无力现象,抓握能力下降,无法完成一些精细动作,如系纽扣、使用筷子等。长期神经受压还会导致大鱼际肌(拇指根部下方的肌肉)萎缩,手掌外观看起来扁平,失去正常的饱满度,严重影响手部的功能和外观。
四、如何应对腕管综合征
1.改变生活习惯:减少手部重复性动作,定时休息和活动手腕。工作时,每隔一段时间(如30 - 60分钟),做一些简单的手腕伸展运动,如握拳、松开,旋转手腕等,缓解腕部肌肉紧张。调整电脑桌椅高度,使键盘和鼠标处于合适位置,保持手臂和手腕自然舒适的姿势,减轻手腕压力。
2. 控制基础疾病:如糖尿病、甲状腺疾病等,需要积极治疗,以减少神经受压的风险。
3.物理治疗:在症状较轻时,可采用热敷、按摩等物理方法缓解。每天用温水浸泡手腕15 - 20分钟,促进血液循环,减轻炎症水肿。按摩时,轻轻按压手腕和手掌,从手腕向手指方向推揉,每次10 - 15分钟,早晚各一次。佩戴手腕支具也是有效的方法,它可以固定手腕,限制手腕过度活动,为正中神经创造宽松的恢复环境,尤其在夜间佩戴,能防止睡眠时手腕不自觉弯曲加重神经压迫。
4. 药物治疗:可以在医生指导下使用非甾体抗炎药,如布洛芬、阿司匹林等,可减轻炎症和疼痛。若疼痛较为严重,医生可能会开具皮质类固醇药物进行局部注射,直接作用于腕管内,快速缓解神经压迫引起的炎症和疼痛,但注射次数不宜过多,以免引起不良反应。此外,神经营养药物,如维生素B12、甲钴胺等,可以促进神经的修复和再生,改善神经功能。
5. 手术治疗:对于保守治疗无效、症状严重,已经出现明显肌肉萎缩的患者,需要考虑手术治疗。手术方式主要是腕管切开减压术,通过切开腕管内的屈肌支持带,解除对正中神经的压迫,恢复神经的正常功能。手术后,患者需要进行康复训练,促进手部功能的恢复。
腕管综合征是一种可防可治的疾病,了解其发病机制、症状表现和应对方法,有助于我们在日常生活中积极预防,一旦患病也能及时治疗,避免病情恶化,让双手保持健康灵活,更好地享受生活。
关注“健康青岛科普资源库”微信公众号
关于我们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诊断及医疗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