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脸上白斑是“虫斑”?需要打虫子吗?
袁珍珍|北京大学人民医院青岛医院
消毒是阻断病原微生物传播的重要手段,在各类传染病的防控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消毒剂也是双刃剑,一方面,它可以消灭病原体,另一方面,过度或者不适当地使用,同样会造成人和物的损伤以及环境的破坏。因此,我们提倡的是科学消毒、精准施策。在日常生活中,要避免一些消毒误区。
消毒误区有哪些?
误区一:消毒次数越多越好
有些人觉得消毒次数越多、使用的消毒剂剂量越大就越好。其实不然,过度消毒不仅浪费资源,还可能对我们的身体和环境造成伤害。比如长时间大量使用含氯消毒剂,其挥发出来的刺激性气味会刺激呼吸道,引发咳嗽、气喘等不适,而且对家中的一些金属物品、织物等也有腐蚀、褪色等损害,同时还会影响周边的生态环境呢。
误区二:消毒剂浓度越高越好
每种消毒剂都有其合适的使用浓度要求,可不少人在调配时比较随意。浓度过高,像酒精如果使用纯酒精消毒,会因为其快速挥发,在细菌、病毒表面形成一层保护膜,反而不能有效杀菌消毒;浓度过低,又达不到预期的消毒效果,比如含氯消毒剂稀释倍数过大,就难以杀死那些有害微生物了。
误区三:认为所有物品都能用同一种消毒剂
不同的物品材质对消毒剂的耐受性不一样。例如,84消毒液等含氯消毒剂就不宜直接用于有色衣物、皮革制品的消毒,否则容易导致褪色、损坏;而用酒精去擦拭一些容易产生静电的电器设备内部,可能会引发短路等危险情况,所以要根据物品特性来选择合适的消毒产品才行。
误区四:消毒剂一喷就好
消毒剂发挥作用是需要一定时间的,不是简单一喷一抹就万事大吉了。比如使用含氯消毒剂擦拭物体表面后,要让它在上面停留一段时间,通常要30分钟左右,才能充分把病菌杀灭,很多人往往喷完马上就擦掉或者继续使用物品了,这样消毒效果大打折扣。
误区五:用消毒代替清洁
消毒和清洁是两回事,清洁是去除灰尘、污渍等脏东西,减少微生物滋生的基础,而消毒是杀死微生物。只消毒不清洁,那些污垢会影响消毒剂与病菌的接触,导致消毒不彻底;反过来,只清洁不消毒,残留的病菌依然可能带来健康风险。
了解这些消毒常见的误区,我们才能更科学合理地进行消毒,真正为生活环境筑牢健康防线呀。
关注“健康青岛科普资源库”微信公众号
关于我们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诊断及医疗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