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脸上白斑是“虫斑”?需要打虫子吗?
袁珍珍|北京大学人民医院青岛医院
清晨的外卖咖啡杯、午休的微波炉便当盒、深夜的追剧零食包装,这些被经常用在生活中的塑料制品,看似无害,却可能正在用编号暗语编织一张健康威胁网。研究表明,增塑剂,尤其是邻苯二甲酸二(2 - 乙基己基)酯(DEHP),作为一种常见的塑料添加剂,在特定条件下会迁移到食物中,长期摄入可能干扰人体内分泌系统,甚至被国际癌症研究机构(IARC)列为 2B 类可能致癌物。那么,如何选择正确的塑料制品,降低安全隐患呢?小编将通过详细解析塑料容器使用红黑榜,助大家避开风险、识破那些潜伏在生活中的“塑料刺客”。
黑榜:高风险增塑剂迁移产品(避免不正确使用)
1. PET矿泉水瓶(1号塑料)
风险解析:PET 材质本身不含 DEHP,但长期重复使用或高温(>70℃)、油脂环境下可能释放其他有害物质。
常见场景:重复灌装热水、长期存放食用油或调料、调料瓶长期置于灶台边。
替代方案:改用玻璃或不锈钢容器,若需便携,选择标注“食品级 PET”且未变形的新瓶,并避免高温和重复使用。
2. PVC保鲜膜(3号塑料)
风险解析:PVC 材质需添加20%-40%的 DEHP 以增加柔韧性,是食品包装中DEHP迁移风险最高的材质,当接触高温(>110℃)或油脂类食物时,增塑剂迁移量会激增 3-5 倍。实验显示,用 PVC 保鲜膜包裹油炸食品 2 小时后,DEHP 迁移量达 0.8mg/kg,当实验温度为70摄氏度、时间为24小时,PVC保鲜膜中的DEHP在油类模拟物中迁移量最大(0.29~1.36mg/kg)。
常见场景:超市生鲜区的蔬菜、熟食包装,外卖袋,家庭自制油炸食品的覆盖。
替代方案:选择标注“PE”或“食品级聚乙烯”的保鲜膜,其原料不含增塑剂,耐温范围更广。
3. 一次性发泡餐盒(6号塑料)
风险解析:聚苯乙烯(PS)在高温(>90℃)或接触油脂时易释放苯乙烯单体,部分产品可能违规添加DHEP以改善其柔韧性,从而可能含有微量 DEHP。研究表明,用 PS 餐盒盛放热汤或油炸食品时,有害物质迁移量显著增加。
常见场景:外卖汤品、泡面碗、路边摊油炸食品包装。
替代方案:选择 PP 材质(5 号塑料)的可微波餐盒,或自带陶瓷/不锈钢餐具。
4. 软质 PVC玩具及用品
风险解析:部分儿童玩具、桌垫、雨衣等 PVC 制品含 DEHP,长期接触可能通过皮肤吸收。欧盟已将 DEHP 列为儿童用品高度关注物质,限制其含量。
常见场景:儿童啃咬玩具、厨房防滑垫、浴室浴帘。
替代方案:选择硅胶、天然橡胶或标注“不含邻苯二甲酸酯”的产品,避免购买材质过于柔软或颜色鲜艳的玩具。
红榜:安全材质推荐
1. PP 聚丙烯(5 号塑料)
安全特性:唯一可微波加热的塑料,耐130℃高温,化学性质稳定,符合中国 GB 4806.7-2016食品安全标准。
常见产品:保鲜盒、微波炉餐盒、儿童水杯。
使用建议:避免盛放强酸性或强碱性食物,微波加热应控制在3分钟以内,清洁后可重复使用。
2. 玻璃、陶瓷、不锈钢
安全特性:无增塑剂迁移风险,耐高温,适合储存各类食物。
常见产品:玻璃储物罐、陶瓷碗、不锈钢饭盒。
使用建议:避免骤冷骤热导致破裂,不锈钢容器避免长期盛放盐、醋等腐蚀性物质。
3. PPSU (聚苯砜)和 Tritan(7 号塑料)
安全特性:PPSU和Tritan 均耐高温,均不含双酚 A 和增塑剂,是婴儿奶瓶的首选材质。
常见产品:高端水杯、婴儿奶瓶、运动水壶。
使用建议:Tritan 避免长时间阳光直射,PPSU 可水煮或蒸汽消毒,但应避免空烧。
避坑指南:5 大关键原则
认标识:认准“食品接触用”、“PP”等字样,避免购买无标注或模糊不清的产品。
避高温:塑料容器避免直接加热,如需微波,使用 PP 材质并打开盖子。
隔油脂:油脂会加速增塑剂迁移,油炸、红烧等菜品尽量用玻璃或陶瓷容器盛放。
查状态:丢弃有划痕、变形或老化的塑料容器,这些情况会增加有害物质释放。
选品牌:购买正规渠道产品,避免廉价劣质塑料,其添加剂可能超标。
科学认知:剂量决定毒性
增塑剂的危害需达到一定剂量才会显现。世界卫生组织(WHO)指出,对于60千克体重的成人,每人每天摄入1.5毫克/千克以下的DEHP是安全的。日常生活中,只要避免高温、油脂和长期接触,合理使用合规塑料容器是安全的。
塑料容器的选择并非“一刀切”,关键在于科学使用。通过红黑榜明确风险,结合材质特性和使用场景,我们完全可以在便利性与健康之间找到平衡点,让塑料真正服务于生活,而非成为健康隐患。
关注“健康青岛科普资源库”微信公众号
关于我们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诊断及医疗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