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知识
专题
竞答
直播
健康自测
健康基地
首页 知识 正文

腋下替胸口挡了一刀!3公分小切口为3公斤“小不点”解除“心头大患”

右心室双出口,这一简单的名称,却代表着一种复杂且严重的先天性心脏病。手术,是生存唯一的希望,而在哪里开口却是两难的选择。传统的正中开胸创口大、恢复慢,还容易留有明显疤痕,而美观隐蔽的腋下侧切口,对手术团队的经验和技巧要求极高,面对正中切口VS腋下侧切口的博弈,青岛市妇女儿童医院心脏中心主任陈瑞教授团队打破常规,在右侧腋下开3公分小切口,成功为患有右心室双出口的3公斤新生儿实施矫治术!开创了省内此类手术先河,为复杂低体重先心病患儿提供了更微创、更安全、更美观的治疗选择,标志着医院小儿心脏外科微创小切口技术再上新高度。

3 公分!“小不点”面临“心头大患”

在家人满心的期待中,甜甜(化名)呱呱坠地。可出生后不久,小家伙就出现了吃奶费力、呼吸急促等异常表现。家长心急如焚,辗转来到青岛市妇女儿童医院寻求帮助。经超声心动图和心脏CTA进一步检查,甜甜被明确诊断患有:右心室双出口(主动脉骑跨率75%)、室间隔缺损(VSD)、房间隔缺损(ASD)、重度肺动脉高压。

右心室双出口是一种复杂的先天性心脏畸形,患儿主动脉和肺动脉均从右心室发出,导致体循环和肺循环血流混合,无法为全身提供足够的含氧血,导致患儿严重紫绀(缺氧)、喂养困难、体重增长受限等。由于甜甜还合并重度肺动脉高压,必须尽早手术矫治。否则,将导致不可逆的肺血管病变危及生命!!!

3 公分小切口解决心脏大麻烦

手术迫在眉睫,然而一系列棘手的问题成了拦路虎。甜甜出生尚不满月,体重仅3公斤,心脏结构极其狭小,手术视野极为受限,围术期管理要求极高,如何在安全、精准的前提下完成矫治,同时尽可能减少创伤、加快恢复,成为摆在手术团队面前的一大难题。

心脏微创手术简单分为介入手术和小切口手术,复杂先心病通常需要心脏直视手术矫正,而体外循环下的心脏直视手术入路方式有两种:正中开胸、腋下侧切口。

传统的右心室双出口矫治术通常采用正中开胸,但对于新生儿而言,开胸手术创伤较大,恢复时间较长,且胸骨愈合存在风险。青岛市妇女儿童医院心脏中心常规开展微创小切口矫治先心病,积攒了丰富的经验,手术成功率近100%!覆盖疾病包括:

一、简单先心病:室间隔缺损(VSD)、房间隔缺损(ASD)、动脉导管未闭(PDA)等; 

二、复杂先心病:部分型肺静脉异位引流、房室间隔缺损(AVSD)、右心室双出口(DORV)、法洛四联症(TOF)等。    

在充分评估解剖结构和血流动力学特点后,陈瑞教授团队决定突破常规,采用右侧腋下小切口入路,在仅3公分的微小切口范围内进入胸腔并建立手术通道,完成精细复杂的心脏重建!

3 小时手术团队“破冰”高难挑战

这台手术比想象中还要艰难……

新生儿心脏娇嫩,空间小:新生儿的心脏娇嫩脆弱,血管细如蛛丝,手术团队每一次穿针引线,都如同在针尖上跳舞,且心脏结构较小,小切口术野暴露困难,主动脉仅能容纳最迷你的6F插管,手术团队必须在极有限的空间内完成精细操作,这不仅需要精湛的技艺,更需要超人的耐心。在这方寸之间,陈瑞教授与死神展开一场惊心动魄的较量 。

血流矫正精准度要求高:甜甜存在室间隔缺损10mm,主动脉骑跨75%,这对血流矫正精准度提出了要求,需要手术团队精准设计,引导左心室血流进入主动脉,确保术后心脏血流动力学稳定。

肺动脉高压管理上难度:肺动脉高压管理也跟着上难度!术后既要保障足够的肺血流,既要防止肺动脉高压危象,又要防止肺血管阻力骤降引发肺水肿。

尽管手术难度极高,但凭借团队的丰富经验和陈瑞教授的精湛技术,仅用时3个小时,主动脉阻断时间仅70分钟,手术完成!术后超声评估显示:心脏血流方向正确、血流动力学稳定、无残余分流或狭窄,矫治效果理想!

手术顺利结束后,甜甜被安全转运至心脏中心监护室(CCU)接受专业的术后监护。目前,患儿血流动力学稳定、氧合良好,生命体征平稳,已逐步开始脱离呼吸机支持。微创手术的优势也在康复过程中逐渐显现:术后创伤小、疼痛轻、恢复快。更重要的是,该手术减少了远期患儿因为手术瘢痕产生的自卑心理等不良影响。

温馨提示:以上内容仅供参考,具体诊疗请遵循医生指导。

关注“健康青岛科普资源库”微信公众号

关于我们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诊断及医疗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