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知识
专题
竞答
直播
健康自测
健康基地
首页 知识 正文

健康聆听,无碍沟通 | 助力宝宝感受美好世界

我国每年大约有3万例重度耳聋患儿出生。听力障碍儿童的康复,一直是国家抢救性康复项目的重点工程之一。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下,我国听力语言残疾预防与康复保障和服务体系日益健全完善。国家卫生健康委制定了《出生缺陷防治能力提升计划(2023-2027年)》,要求新生儿听力障碍3个月内诊断率、6个月内干预率均要达到90%。目前越来越多的听障儿童能够进入普通学校接受融合教育,享有和普通健听儿童一样的教育,让我们一起关注儿童耳及听力健康。

一、早筛早诊早干预——助力儿童听力健康

0~3岁是儿童语言发育的关键期,正常的听力是进行语言学习的前提。

耳聋患儿如果没有及时发现听力障碍,会导致失去及时矫正和干预的机会,由于缺乏语言刺激和环境,导致聋哑,严重影响孩子的能力发展和生活质量。

如果能在婴幼儿时期及时发现听力障碍,就可以通过药物、手术、助听器、人工耳蜗植入等手段帮助其建立必要的语言刺激环境,可以保护和促进儿童的听觉和言语发育,减少儿童听力和言语残疾,提高儿童健康水平。因此,对于新生儿耳聋患者应该做到“早发现、早诊断、早干预”。

二、如何及早发现宝宝听力问题

新生儿听力筛查是早期发现新生儿听力障碍,及时采取诊治措施,减少对儿童语言发育和其他神经精神发育影响,促进儿童全面健康发展的有力保障。

青岛市政府2013年将新生儿听力免费筛查纳入市办实事项目之一,每名新生儿出生后42天内,都可以免费进行一次新生儿听力筛查,以便及早发现听力障碍,早诊断、早干预,最大限度避免因听力障碍而造成的智力发育障碍,提高出生人口素质。

新生儿听力筛查方法包括耳声发射法和自动听性脑干反应法,但这两种听力筛查方法都存在假阴性和假阳性,筛查结果仅反映孩子当时的听力情况,并不能发现迟发性听力损失患儿。需要家长日常生活中悉心观察和定期儿保体检时的听力筛查进行排除。

结合基本公共卫生服务0-6岁儿童健康管理服务,强化0-6岁儿童听力障碍筛查,加强迟发性耳聋诊断、治疗、康复服务,为确诊听力障碍患儿提供助听器精准验配、人工耳蜗植入、语言训练等干预服务。

三、听力筛查阳性指标

宝宝出生48小时后就会对声音做出反应。以下是婴幼儿阶段听力筛查阳性指标,家长在日常生活中如发现有一项阳性都应及时携子到儿童听力障碍诊治机构做进一步诊断。

1、6月龄:不会寻找声源。

2、12月龄:对近旁的呼唤无反应;不能发单字词音。

3、24月龄:不能按照成人的指令完成相关动作;不能模仿成人说话(不看口型)或说话别人听不懂。

4、36月龄:吐字不清或不会说话;总要求别人重复讲话;经常用手势表示主观愿望。

四、做好日常保健,助力宝宝听力健康

1、正确的哺乳及喂奶,防止呛奶。婴儿溢奶时应当及时、轻柔清理。

2、不要自行清洁外耳道,避免损伤。

3、洗澡或游泳时防止呛水和耳进水。

4、远离强声或持续的噪声环境,避免使用耳机。

5、有耳毒性药物致聋家族史者,应当主动告知医生。

6、避免头部外伤和外耳道异物。

7、患腮腺炎、脑膜炎、呼吸道感染等疾病,应当注意其听力变化。

8、如有以下异常,应当及时就诊:儿童耳部及耳周皮肤的异常;外耳道有分泌物或异常气味;有拍打或抓耳部的动作;有耳痒、耳痛、耳胀等症状;对声音反应迟钝;有语言发育迟缓的表现。

温馨提示:以上内容仅供参考,具体诊疗请遵循医生指导。

关注“健康青岛科普资源库”微信公众号

关于我们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诊断及医疗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