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脸上白斑是“虫斑”?需要打虫子吗?
袁珍珍|北京大学人民医院青岛医院
0~3岁是儿童语言发育的关键期,为及时发现听力障碍,我们应关注不同年龄段听力异常表现,做到“早发现、早诊断、早干预”。
一、0-3个月
正常表现:突然的响声(如拍手)会眨眼、惊跳或停止动作。睡眠中被大声响(如关门声)惊醒或哭闹。对妈妈的声音有反应(如安静下来)。
异常信号:对日常声音无反应(如吸尘器、说话声)。不会因突发响声出现惊跳反射。哭闹时无法被妈妈的声音安抚。
观察建议:在宝宝清醒时,用摇铃(避开视线)在耳侧轻轻晃动,观察是否转头或眨眼。
二、4-6个月
正常表现:主动寻找声源(如转头看向发声的玩具)。对熟悉的声音(如名字)有反应,会微笑或发出声音。开始模仿简单声音(如“啊、哦”)。
异常信号:对声音来源无反应,不转头寻找。对日常对话缺乏兴趣,不发出咿呀声。无法被柔和的声音(如儿歌)吸引注意力。
观察建议:在宝宝背后轻声叫名字,观察是否会转头寻找声源。
三、7-12个月
正常表现:能理解简单指令(如“拜拜”时挥手)。对细小声音(如纸张摩擦声)表现出好奇。开始模仿成人发音(如“mama”“baba”)。
异常信号:对指令无反应,不看说话者的脸。对音乐或玩具声音缺乏兴趣。语言发育滞后,12个月仍无任何发音。
观察建议:用低音量播放音乐,观察是否会主动靠近声源或跟随节奏摆动。
四、1-2岁
正常表现:能指认常见物品(如“球”“杯子”)。会说简单词汇(如“要”“不要”)。喜欢听故事,能跟随指令做动作(如“拿玩具”)。
异常信号:语言能力明显落后同龄人(如18个月仍不会说单词)。经常要求重复说话或提高音量。对远处声音(如门铃声)无反应。
观察建议:用耳语测试:在2米外用耳语叫名字,观察是否回应。
五、2-3岁及以上
正常表现:能听懂复杂指令(如“把玩具放进盒子”)。语言表达清晰,能说短句。对电话、动画片中的对话感兴趣。
异常信号:说话含糊不清,常混淆发音(如“飞机”说成“灰机”)。看电视时音量调得很大或凑近屏幕。经常答非所问,需依赖口型理解对话。
六、注意事项:
1.高危因素需警惕:早产、耳部畸形、家族耳聋史、孕期感染(如风疹)等。具有高危因素的新生儿即使通过了新生儿听力筛查,仍应当在3年内每年至少随访1次,或定期进行健康体检和耳及听力保健,在随访过程中怀疑有听力障碍时,应当及时到听力障碍诊治机构就诊。
2.行为观察结合医学检查:若怀疑异常,尽早就医进行脑干听觉诱发电位(ABR)等专业检测。同时到儿保、心理等科室就诊,排除其他干扰因素:如自闭症、发育迟缓等,这些疾病可能影响对声音的反应,需综合评估。
关注“健康青岛科普资源库”微信公众号
关于我们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诊断及医疗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