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知识
专题
竞答
直播
健康自测
健康基地
首页 知识 正文

《科学控烟指南》之烟草危害:被忽视的“健康杀手”

1.当您吸烟的时候,您知道吸进去的是什么吗?

吸烟产生的烟草烟雾中含有7000余种化学成分,数百种有毒物质,69种致癌物,其中包括我们常听到的致癌物甲醛(家装的主要有毒物质)、苯(导致白血病),有毒金属砷(砒霜的主要成分)、铅,有毒气体一氧化碳(与血红蛋白结合,降低血液输氧能力,导致机体缺氧)以及焦油(溶解有毒有害物质)等。

2.什么?!吸烟还能致命?

全世界每年死于吸烟相关疾病者达800万人,前八位死因中,与吸烟有关的有六种,与呼吸系统和心脑血管系统疾病息息相关。我国每年估计约140万人死于吸烟相关的疾病。吸烟者比不吸烟者平均寿命减少10年。

3.吸烟为什么会上瘾?

尼古丁是导致吸烟成瘾的主要物质,其成瘾性仅次于毒品中的海洛因和可卡因,吸烟可使尼古丁迅速进入可迅速进入肺部和大脑,刺激中枢神经产生多巴胺,带来一种愉悦和满足的感觉。吸烟一段时间后,机体会对尼古丁产生耐受,这时需要吸更多的烟、摄入更多的尼古丁已达到之前的效果。而且一旦戒烟则会出现戒断症状,如焦虑、抑郁、头痛等,所以导致戒烟困难。烟草依赖是一种慢性疾病,其国际疾病分类(ICD-10)编码为F17.2。

4.什么是二手烟?

呼出烟和测流烟统称为二手烟,呼出烟是指吸烟者在吸烟过程中吐出的烟雾,测流烟是指吸烟者两次抽烟之间烟自燃烧时释放的烟雾。其实吸烟的时候烟草的燃烧温度可达到900度,而烟自燃烧时温度只有400度,所以“二手烟”中,烟草燃烧不充分,有毒有害物质释放量甚至比“一手烟”更多,二手烟比一手烟毒性高4倍,致癌性高2-6倍。可以说身边人被动吸烟1小时,危害相当于吸了1支烟;如果每天闻烟味15分钟、时间达到一年以上,其危害等同于吸烟。

5.什么是三手烟?

三手烟是吸烟后残留在衣服、墙壁、地毯、家具甚至头发和皮肤上的有害物质。一方面三手烟会附着在接触到的任何物体上,且随着时间的推移而累积,可以深入到地板和墙壁中,很难清除和清洁。另一方面吸附在物体表面的三手烟还会重新散发到空气中,与空气污染污染物发生化学反应,产生更多的有害物质。

婴幼儿更易受到三手烟的危害,即使家长从不在家里或孩子面前吸烟,烟草的有毒残留物也会进入家长的衣服和头发里,再传递给孩子。婴儿在地上爬行,抓到东西就往嘴里塞,也可能会受到“三手烟”的危害。婴幼儿的免疫系统比成人要脆弱,呼吸速度也比成人快,因此会吸入更多的有毒化学物质。

6.烟草的流行情况是怎样的?

我国吸烟人数超过3亿,有一半男性吸烟,每年100多万人因烟草失去生命,如果不采取有效行动,预计到2030年将增至每年200万人。2022年青岛市开展了成人烟草调查,结果显示,我市15岁以上成人吸烟率为19.5%,按城市人口算约有167万人吸烟,男性占37.5%。不吸烟的人接触到二手烟的比率为28.7%,餐厅仍然是二手烟暴露比较高的场所。

7.吸烟的危害你知道吗?

吸烟最直接危害的是呼吸系统。烟草烟雾中的有害物质会损害肺部结构、肺功能和呼吸道免疫系统功能,引起多种呼吸系统疾病。如肺癌、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肺炎、支气管哮喘、肺结核等。吸烟量越大,吸烟年限越长,疾病的发病风险越高。

吸烟可导致癌症。烟草烟雾中含有至少69种致癌物,导致的癌症几乎遍布全身,上至喉癌、鼻咽癌,中至肺癌、胃癌,下至结肠癌、膀胱癌。戒烟不仅能够降低罹患癌症的风险,还能改善癌症患者的预后。

吸烟可导致心脑血管疾病。吸烟会损伤血管内皮功能,导致动脉粥样硬化改变,使血管腔变窄,动脉血流受阻,引发多种心脑血管疾病,如冠心病、中风等,吸烟者患冠心病的风险比普通人高3倍,发生中风的风险是普通人的1.5倍。

吸烟还可导致糖尿病。吸烟使胰岛素分泌功能受限,使血糖长期居高不下,从而导致2型糖尿病。对于糖尿病患者来说,吸烟也可增加糖尿病并发冠心病、中风、肾功能衰竭、     失明、截肢等并发症的风险。

吸烟还能引起牙周疾病、白内障、皮肤老化及性功能障碍等疾病。

二手烟危害孕产妇。烟草烟雾有害成分可以通过胎盘,进入胎儿体内,影响胎儿心肺器官、消化系统和中枢神经系统的发育。孕妇暴露于二手烟:导致婴儿出生低体重;使新生儿出现神经管畸形、唇腭裂等出生缺陷;引起自然流产或早产;诱发新生儿猝死。

二手烟危害儿童健康。儿童呼吸频率高,吸入二手烟相对更多;且身体处于正在生长发育中,二手烟对儿童的危害更大。

易患病:更易患哮喘、支气管炎、肺炎、过敏性鼻炎、甚至白血病等恶性肿瘤;发育不良:长期暴露在二手烟中的儿童身高、体重均低于无暴露的儿童;发生行为障碍:长期暴露在二手烟中的儿童注意力缺陷、多动症、学习能力障碍等风险是无暴露儿童的1.5倍;学习能力降低:长期暴露在二手烟中的儿童阅读、数学和拼图测验得分比无暴露的儿童低,且暴露烟量越大,得分越低。

温馨提示:以上内容仅供参考,具体诊疗请遵循医生指导。

关注“健康青岛科普资源库”微信公众号

关于我们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诊断及医疗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