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脸上白斑是“虫斑”?需要打虫子吗?
袁珍珍|北京大学人民医院青岛医院
艾滋病病毒的发现和流行与“性别”密切相关。1981年盛夏,美国纽约热浪滚滚,空气中弥漫着未知传染病(X传染病)的味道,同时有多名男子患上了卡波氏肉瘤、卡氏肺囊虫肺炎、隐球菌脑膜炎和罕见的淋巴瘤,他们有一个共同点:都是男性同性恋。处于懵懂状态的医学界给这种流行病起了一个名字:同性恋相关免疫缺陷症。1982年9月,美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将该病重新命名为“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英文缩写为“AIDS”,中文音译为“艾滋病”。1983年,美国、法国科学家从艾滋病患者血液或组织中分离出艾滋病的病原体“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1]。
一、自然生理条件下的性别选择
在异性性交过程中,女性的生殖道黏膜更容易接触到病毒,因为她们的黏膜更脆弱、面积更大,更容易在性行为中受损,从而增加感染风险。因此在自然生理状态下,女性更容易通过性行为感染HIV。直肠的黏膜比阴道更脆弱,因此在男性同性恋进行肛交时,肛门被插入的一方也更容易感染艾滋病。
二、采取保护措施情况下的性别选择
安全套的广泛推广和使用,大大降低商业性行为感染艾滋病的风险。我国的艾滋病哨点监测数据表明,由于安全套的普及使用,女性性工作者的艾滋病感染率已大大降低。目前艾滋病异性性传播以非婚、非商业为主,这主要是因为非婚、非商业异性性行为中安全套的使用率低的缘故。
三、艾滋病的传播归向于男男同性性行为
目前我国的艾滋病流行以性传播为主,其中异性性传播呈下降趋势,男男同性性传播呈上升趋势,这缘于男男同性性行为中较低的安全套使用率。很多地区男男同性性传播已经超过了异性性传播,成为主要传播途径。尤其是青年学生和老年男性的男男同性性传播呈上升趋势,成为防控重点和难点。
四、男男为什么更容易“艾”
1. 男男容易采取肛交方式,肛交是一种非常规的性行为方式,直肠作为消化系统的一部分,并没有分泌粘液润滑的功能,在肛交的过程中很容易造成直肠损伤、出血而容易感染艾滋病病毒,尤其在各种新型毒品、助性剂(亚硝酸盐Rush(Rush Popper)、右美沙芬等)使用的情况下男男性行为更容易简单粗暴、更容易造成感染。
2. 男男受到社会因素的影响,性伴更换频率高。男男不被社会主流认可,长期的性压抑容易导致男同性恋者多性伴,增加艾滋病病毒传播风险。
3. 相对于异性恋,男男之间表达爱意的方式更加直接,容易产生无保护的性行为。即使在“爱爱”过程中,使用了安全套,但由于肛交的特殊性,安全套容易破裂或者脱掉,失去保护作用。
五、归因于“男男”的异性传播
虽然男男同性性传播呈上升趋势甚至占据绝对优势,但有很多男男同性恋者是双性恋者、跨性别者(男变女、女变男等变性者)或者有配偶(男性同性恋者的妻子称为“同妻”),成为异性传播的“桥梁”人群,造成异性传播的风险。
六、性传播的预防
1. 要树立文明健康生活方式和理念,遵守性道德、固定性伴侣,保持一对一忠诚的性关系。
2. 除生育意愿外,一旦发生性行为一定要全程规范使用安全套,不能心存侥幸、马虎大意。避孕药物会对身体产生很大的毒副作用,且有避孕失败的风险;一旦避孕失败,人工流产会对女性的生育功能造成很大创伤,容易导致不孕不育。
综上所述,1981年在男男同性恋者中最早发现艾滋病。在自然生理条件下女性更容易通过性行为感染人类免疫缺陷病毒,肛交比阴道交更容易感染。由于安全套的广泛使用,女性性工作者的感染率大大降低;非婚、非商业异性性行为中由于安全套的使用率低而感染概率增大。男男同性恋者由于安全套使用率低、肛交方式、更换性伴等因素更容易感染HIV,并成为异性传播的“桥梁”人群。
参考文献
[1]王增强,邱茂峰,蒋岩.追溯艾滋病病毒起源[J].中国热带医学,2010,10(07):903-905.DOI:10.13604/j.cnki.46-1064/r.2010.07.024.
关注“健康青岛科普资源库”微信公众号
关于我们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诊断及医疗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