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知识
专题
竞答
直播
健康自测
健康基地
首页 知识 正文

近期据环球时报综合报道,多国梅毒病例报告数明显上升:据韩国《中央日报》9月11日报道,截止8月底,韩国梅毒报告数是去年同期的4倍;据《日经亚洲》10月6日报道,日本新增梅毒感染病例在过去3年连续创下历史新高,2024年可能还会再破纪录;2024年1月30日美国疾病控制和预防中心(CDC)公布2022年美国梅毒感染者报告数创1950年以来新高。

梅毒是由梅毒螺旋体感染引起的一种较为常见的古老的性传播疾病,起源于约15世纪末期,旧称“花柳病”,感染梅毒后身体容易出现皮疹、肿块等早期症状;如果延迟治疗、病程两年以上,则会损害眼、神经系统、心血管系统和骨骼等,引起较严重的并发症;感染梅毒的孕妇可能会传染给胎儿。

梅毒病例报告数激增背后,需警惕梅毒和艾滋病相伴相生。梅毒和艾滋病有着相同的传播途径(性接触,血液和母婴),因为传播途径相同,梅毒螺旋体与艾滋病病毒合并感染较为常见,艾滋病病毒感染者/病人中合并梅毒螺旋体感染的可高达30%,特别是男男性行为人群梅毒螺旋体/艾滋病病毒合并感染的几率更高。梅毒螺旋体导致的皮疹、皮肤黏膜破损等因素大大增加了无保护性行为时感染艾滋病病毒的几率;艾滋病病毒的感染导致人体免疫功能下降,使梅毒螺旋体更容易趁虚而入。

随着梅毒病例报告数快速增长,艾滋病报告数也会伴生性增长,应对梅毒和艾滋病同时进行流行病学监测,即医疗机构在检测梅毒的同时应检测艾滋病,工作人员应主动向性病就诊者提供梅毒和艾滋病的联合检测及咨询服务,有效提高梅毒和艾滋病的阳性检出率,监测梅毒/艾滋共感染的情况。

梅毒经过规范治疗是完全可以治愈的,早期治疗的效果更佳;艾滋病通过抗病毒治疗能有效降低体内的病毒水平,保护免疫系统功能,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延长寿命。

温馨提示:以上内容仅供参考,具体诊疗请遵循医生指导。

关注“健康青岛科普资源库”微信公众号

关于我们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诊断及医疗依据